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高段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结构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杨冰
[导读] 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而在教学课程内容上,最能体现并实现的这样要求的就非数学实践活动课莫属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如何应用这一教学资源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篇文章通过分析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结构,立足于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总结出适合小学生高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一般方法。

杨冰   乌鲁木齐市第一百二十小学
【摘要】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而在教学课程内容上,最能体现并实现的这样要求的就非数学实践活动课莫属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如何应用这一教学资源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篇文章通过分析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结构,立足于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总结出适合小学生高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优化;教学结构;能力培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218-02

        新课标实施以来,更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开始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但部分教师苦于忙碌的教学工作压力或教师本身的能力素养,随苦苦追寻课改的脚步,但真正的课堂教学还没有发生。其实老师们都忽略了教材中最能凸显课改精神的内容,那就是我们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11)》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得出“小学高段数学实践活动课优化教学结构”的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方法。
        一、优化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有价值的分析教学内容是基础。
        教师只有分析弄清楚所教内容的真正价值,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正所谓弄清“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为了弄清所教内容的真正价值,需要教师在磨课前的备课环节下足功夫。真正了解自己的所教内容。
        首先、要纵向地去梳理、分析教材,也就是把本节课放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甚至是整个数学体系中)去分析。弄清楚知识的生成、起点以及未来所指向的方向,也就是知识究竟来自于哪里?又去向何方?
        其次、要横向的去梳理、分析教材,也就是要研究和借鉴其它不同版本教材(北师大版、苏教版等)中是如何处理和完成教学内容的。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不同的设计思路,从而为形成适合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提供营养。
        二、优化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明确教学重、难点是核心。
        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控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的最有效教学环节。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课-《掷一掷》,教师要思考本节课被安排在学生学完“可能性”这一单元之后,编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让孩子去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还是只是让孩子在活动中热闹一下,表面上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想:“本节课存在于学生学习了‘可能性’之后,就不能作为简单的‘可能性’的练习去处理。”对事情发展的预测能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已有知识,也是本节课学生知识的生成点,那学生知识的新的成长点又在哪里呢?这就是隐藏在“可能性”背后的“偶然性”,即使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再大,也绝非“一定”。学生认识到此就可以了吗?不,学生不但要体会到“可能性”背后的“偶然性”,更应该明白随着游戏的继续进行,“偶然性”的出现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刻意的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提供素材,为设疑做好铺垫。
        三、优化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结构,突出实践活动是关键。
        (1)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实践价值的活动内容。众所周知,简便运算在是整个小学阶段属于一块难啃的“骨头”。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运算定律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过于抽象,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计算简便运算时如临大敌,很多孩子抱怨说简便运算并不简便。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从“如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使它更加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这样的需求出发,结合孩子们的喜欢动手这一兴趣特征,针对五年级有一定简便运算基础的孩子,开发出一节有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数与形》,把乘法分配率和平面图形、乘法结合律和立体图形联系起来。


通过学生的猜测、操作、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感受到乘法的运算定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不同的观察角度,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却能带来同样的结果。整个活动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立体图形的描述,为五年级下册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前打好基础。
        (2)制造矛盾冲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索价值的问题的重要阶段。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基本按照“例题—解答—练习”进行的,而课改后的课堂是支持和鼓励孩子提问的,教师在其中就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根据学生提问的内容不同,提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目的式提问,如:在《打电话》一课中,我先给出的是某部队有紧急的保密任务要执行,需要小王用电话通知其他人紧急集合,已知每分钟只能通知1人,要通知到50人至少需要几分钟?同学们经过简单的思考后,有同学提出“数字太大了,关系太复杂。我们可不可以先从小一点的数目开始研究?”另一种是无目的式提问。如:《掷一掷》一课中有一组的同学是选择两个骰子的和是2、3、4、10、11、12的情况多的同学赢了。此时,有一名同学立刻就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论是那种提问,都需要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有意识的去激发矛盾冲突,并能再出现问题后抓住时机,进行实践探究。
        (3)突出实践活动课的特点,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确定起跑线》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观察图片中400米长跑比赛,六年级6个班,每班挑一人,分别站在6条跑道上,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在同一条终点线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完图片的感受,通过感受引出实践活动的内容及目标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在这一问题经过充分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后,再次提出在运动会上还有什么样的跑步比赛,我们又应该如何保持它的公平、公正?小学生的认知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实践活动课更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逐步渗透、逐层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四、优化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结构,做好深度的教学反思是方向。
        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是有区别与数学其他类型的课程的,其主要表现在:(1)实践活动课有没有真正的体现课程特色,主要是看实践活动有有没有有价值的进行。例如《小值班表中的大问题》这一课程内容就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由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的,我鼓励学生去做调查与研究。在一遍又一遍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由部分同学完成并汇报的。小小的一张值班表,由于正常班、周末班、假期班、节假日班的不同,再加上有怀孕的老师、哺乳期特殊人群的老师而变得十分复杂。制作值班表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但是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也收获颇丰。(2)在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上,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是不是充足。是不是一节真正的实践活动课?孩子们是否用了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探究是衡量的重要标准。经过我们的研究,实践活动课花费在活动上的时间至少不能低于25分钟。孩子们只有在保证这个时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进行操作—交流(倾听和发言)—组内反思。(3)教师在实践活动课上,能否关注到学生的每个表现,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处理。关注孩子说起来并不难,可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的确不易。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的活动中,当其他同学都在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五阶图形中三面、两面、一面、没有被涂色的块数时,我发现班里有一个同学还在用小正方体学具默默的拼着图形。我当时只是走过去对他说:“你可以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去试着算一算吗?”孩子抬头看了我一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好的,老师。”而他最终并没有做对这道题。下课后我和他聊起这件事,我问他:“你当时怎么还在拼,你没有发现学具中的小正方体是不够你拼成一个5阶图形的吗?”他这时才告诉我,他当时是在拼一个正方体框架。我这才反思到自己的不足,孩子与孩子的能力是不同的,可能他的空间能力没有那么强,但他能想到把框架框架搭建起来去辅助自己的想象是多么难得啊。我想我们教师要肯定并欣赏他的这种做法,而我却并没有听他解释就制止了,这实属是一种错误。所以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课堂行为或每一次发言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民教师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它取之于学生,作用于学生,并惠至于学生。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经历从实践-理论-实践的探索过程,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的进一步拓宽课堂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加霞.《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解析与水平划定》,载于《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第9期。
[3]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与解读之三—空间观念(下)》,载于《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