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期   作者:黎燕敏
[导读] “改变学习方式,指导自主性学习”是这场改革的一个亮点。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方式上还依赖于“填鸭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

黎燕敏   广西岑溪市诚谏镇美和小学
【摘要】“改变学习方式,指导自主性学习”是这场改革的一个亮点。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方式上还依赖于“填鸭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
【关键词】导学;启思;质疑;拓展;参与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7-216-01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方式上还依赖于“填鸭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
        一、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黄山奇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2)学习黄山三大名松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松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3)在学生学习完黄山奇松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树”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能力)。一改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如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启发学生:(1)什么是发愤?(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的?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很快便弄清楚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还有不够清楚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共同交流解决。教学中我就是用问题来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形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质疑——点燃创造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老师,课文第四小节写樟树四季常青,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可第五小节又说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前后不是矛盾吗?”“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为什么在这两棵樟树前拍照就是纪念宋庆龄?”等等。这些问题,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质疑问难,才能领悟到。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质疑问难——领悟释疑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四、拓展——架起自学的时空
        现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决定着课堂教学必须与生活同在,必须延伸到社会生活之中。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应当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学生应课内课外相结合。作为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研究的活动空间。如在教学《水》一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去查阅今年干旱比较严重的几个省市的相关情况,深切地了解到水的重要性及缺水之苦,上课的时候可以讲给其他同学听,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学生们一致表示以后一定要节约用水,此时,再让学生学习课文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
        五、参与——增进主体发展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如在教《海伦?凯勒》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两分钟,说说假如自己真的看不见了有什么感受,进而体会海伦的不幸;海伦说话是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老师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来体会怎样发音,同样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感受对方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看看能否感受到同桌所说的话,学生通过主动参与,逐步理解了海伦的不幸及她为了学会说话所付出的努力。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拓展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學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宽容民主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给方法,提升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