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德育渗透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新探讨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邓坤山
[导读]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且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

邓坤山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445000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且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006-02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特殊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感不仅是推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对人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学生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努力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我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要求教师热爱工作、热爱学生
        我们教师要完成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教育的任务,除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外,还要有一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心。只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倾注积极的情感,才能获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师生间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关系,教师的言行举止才更有感召力,教育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热爱学生,不等于放任迁就,更不是溺爱,体现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习方式方法和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教育需要。比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那些学习困难和个性鲜明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些交流关心,多些鼓励体谅,少些武断评价,对于那些作业抄袭、完成马虎、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的学生,如果教师只是不顾情面地当众批评或是罚抄、重做,势必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学业发展。
        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积极饱满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高效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还要用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情感态度来感染学生,使得课堂更加高效。教师的情感决定着课堂的氛围,想象如果教师面无表情地走进教室,以一成不变的教学语言展开教学,传递给学生的只会是消极的情感,收获的将是枯燥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而教师如果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积极投入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兴奋的情绪来激励、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来传递知识与情感,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用“调皮”、“懒惰”等一些“不严谨”的语言来形容物质的性质,总是能让课堂活跃,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师信任的眼神、赞许的微笑、包容的话语、体贴的动作,总是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三、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情境
        情感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挥,还对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的养成起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来进行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情感教育。比如,教师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史,体验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热爱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情感。


在《化学与生活》中空气质量、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食品添加剂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七嘴八舌”谈观点、谈认识,在完成知识教学的同时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科学态度,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不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情感教育的优良情境
        情感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挥,还对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的养成起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来进行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情感教育。比如,教师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史,体验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热爱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情感。在《化学与生活》中空气质量、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食品添加剂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七嘴八舌”谈观点、谈认识,在完成知识教学的同时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科学态度,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诱发情感
        对多数学生来讲,学习化学并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赋予其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双重价值。
        1.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
        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在教学中要精心导入,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协调。师生情感越融洽,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2.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新颖有序、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探究欲。
        (1)利用精美的图片或形象的动画创设学习化学的情境。如在学习原电池、电解池时,用动画形象地演示了电子、离子的流向及电极上的反应;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几幅拟人化的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以及电子得失的关系;学习海水中的元素时,借助图片浩瀚的大海、海水晒盐以及海水提镁,形象地展示了海水——元素的宝库。创设学习化学的情境,能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踏上学习探索化学科学的道路。
        (2)加强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利用。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精心设计实验活动是课堂上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最有效的手段。化学实验能给学生提供直观鲜活的刺激情境,面对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现象,学生必然产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现象、原因及结果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利用有趣实验、探究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热情。
        (3)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化学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创设学习化学的情境。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受教科书的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开阔视野,发展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高中教育教学进程中,化学这门学科在其中占重要地位,优质的化学教学不光能够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家国情感,促使学生自主投身于高中化学学习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在情感教学渗透的基础上,高中化学老师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协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价值观,就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达,依照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给学生提供针性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为学生未来的健康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推动高中化学情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相奇.论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250-251.
[2]胡正娟.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2(08):148.
[3]朱琴.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初探[J].职业,2011(24):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