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在歌唱,唱出音乐的灵动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黄芊
[导读]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低段学生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来表现音乐的灵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歌曲的歌唱能力。在课堂中合理运用评价量规指引,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相长,营造趣动歌唱氛围,自然而然地优化课程堂教学,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快乐歌唱,放飞心灵。

黄芊   南京市玄武区锁金社区锁金新村第二小学  210000
【摘要】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低段学生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来表现音乐的灵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歌曲的歌唱能力。在课堂中合理运用评价量规指引,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相长,营造趣动歌唱氛围,自然而然地优化课程堂教学,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快乐歌唱,放飞心灵。
【关键词】趣动课堂  歌唱教学  评价  歌唱的灵动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020-02

        趣动课堂,是孩子们和音乐教师在课堂过程中,力求达到的一种理想课堂形式。趣味和律动,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充满童真的快乐;而如何设计定义这样的趣味和律动游戏,要求音乐教师能够有效主导课堂,不仅把课堂交给学生,更能合理引导。在课堂中是用有效律动,结合教学乐曲和教学重难点进行的结合了舞蹈元素和节奏动作的“音乐游戏”。在趣味和律动中,孩子们自行体验到音乐的流动感,节奏感和相关的情感表达,结合歌唱教学,如果设计合理,安排得当,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趣动课堂,力求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融入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听觉,肢体,情感,思维的协调发展。
        一、唱响锣鼓,趣动时光
        二年级下册的《锣鼓歌》,这首歌曲短小活泼,运用了河南泌阳民歌的旋律,结合当地的“锣鼓经”音乐文化,形成了四句相似的旋律。在音乐学习中,如果一开始就从歌唱旋律入手,难免让孩子陷入枯燥无味的乐理学习过程里。而趣动课堂的理念,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境。而是从学生的听力感受入手,有层次地感知学习《锣鼓歌》
        (一)生动感知,唱出兴趣。
        以二年级下册《锣鼓歌》为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节奏游戏的趣动体验延申到“敲锣打鼓”的器乐探索,游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生用人声模仿器乐声,体验和理解“锣鼓经”的含义。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模仿拍手,拍腿,和教师同学互拍,感受八分音符节奏;通过器乐小鼓和小锣的趣味摸索,感受人声模仿“锣鼓经”(评价量规详见表1)
        表一
        评价项目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听觉感知 音乐表现要素 能够清晰地区分小鼓小锣的音色差别并能区分两种乐器结合敲击出的不同节奏型。 能够在聆听和《锣鼓歌》相关的节奏型中,做出拍手模仿节奏的体态反应。 能够听辨打击器乐小鼓和小锣的节奏,并能用小鼓小锣敲击出规定的节奏。 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如咚和嘡模仿小鼓和小锣的音响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1)声势律动合作:师生互动,唱与拍结合体验歌曲《打掌掌》,巩固八分节奏。复习节奏ti ti ta。(2)探索鼓锣节奏:titita运用到小鼓击打中,激发学生用咚的人音模仿节奏型。引入敲击小锣的探索,用嘡tang的人声模仿节奏型。(3)唱念锣鼓经:根据节奏型的规律变化,引导学生唱念锣鼓经。
        咚 嘡  咚 嘡  咚 咚 嘡     咚 嘡  咚 嘡   咚 咚 嘡
        本教学环节的评价要素为:(1)学生能够在《打掌掌》音乐中熟练掌握八分节奏,体验节奏的组合与变化。(2)学生能够借助小鼓和小锣进行八分节奏的敲击,找到人声模仿的音律。形成学习锣鼓经的雏形。(3)学生通过节奏型的变化,唱念锣鼓经。
        评价方式为: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索小鼓和小锣的敲击游戏中,能否感知八分音符和其变化的节奏型;观察学生能否借助咚嘡的声音模仿节奏型。
        通过评价量规引导下的节奏学习,学生在探索锣鼓的热闹游戏里目的明确,借由咚嘡来表述锣鼓的节奏,大部分学生能够模仿锣鼓的一到两个小结的节奏型,一半孩子可以完整体验一个乐句的节奏韵律,极少数学生能够体验四个乐句的节奏型。
        (二)灵动品读,唱出情趣。
        游戏串接可以持续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在《锣鼓歌》教唱环节,歌曲的旋律学习是本节课重点,相似节奏和旋律之间的细微变化,是教学难点。而结合了具有方言特点的歌词游戏,不仅富有趣味,也能高效地学习旋律。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扮演河南来的村长,用河南话模仿歌词。邀请小客人通过方言的音韵模仿锣鼓经歌词,并通过音韵感知来“创作”歌词第二和第四句的锣鼓经部分,用河南方言唱读“咚”“嘡”,再循序渐进到歌词的第一句和第三句。过程中评价学生有无主动探索尝试歌词的方言韵律,发音对错不在评价范围内。顺势加入琴声引导,方言音韵的感知和音乐旋律结合,帮助学生学习旋律,进入唱谱读谱环节,找到乐句不同之处。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聆听和歌唱准确掌握变化节奏。
        (评价量规详见表2)。



        表二:
        评价项目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审美情趣 1
        演唱
        2
        识读乐谱 能够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齐唱《锣鼓歌》。
        能够跟随琴声视唱《锣鼓经》的四句乐谱,具有认识do re mi sol 初步的识谱能力。 能够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锣鼓歌》,并试着将歌词逐渐背出。
        能够结合锣鼓经和方言游戏,认识音符re,mi,sol,以及十六分节奏型。 能够在师的引导下,在锣鼓经歌词之处,做出拍手或唱念的反应。
        能够用唱名模唱乐谱的第二,第四乐句,即锣鼓经部分。 能够学唱《锣鼓歌》旋律,结合歌词演唱。能够用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快乐情绪。
        能够认识八分音符的形态,并找到它们出现在乐句的位置。
        本教学环节的评价要素为,(1)学生能够感知河南方言的音韵,用方言回应锣鼓经。(2)学生能够自主用河南音韵熟悉歌词。(3)学生能够准确歌唱旋律。
        本教学环节的评价要素为:能够通过方言游戏,准确唱出锣鼓歌的四句旋律,感受歌曲的活泼生动。在锣鼓游戏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用明亮弹性的童声完整表现歌曲。在锣鼓经的呼应上,掌握敲锣打鼓所带来的强弱对比,运用到歌唱当中,丰富《锣鼓歌》的表现性。
        评价量规指引下的教唱评价结果是:学生能够以自然的歌声,准确的节奏和旋律,歌唱《锣鼓经》。能够轻松自然模仿,用方言趣味歌唱歌曲。评价方式为模仿游戏,从角色模仿到整体模仿,再到自主尝试歌曲旋律。
        评价量规指引下的《锣鼓歌》,由于前期锣鼓探索和方言活动的铺垫,学生充分感知了音乐的节奏和音韵,能够用活泼快乐的童声歌唱歌曲,大部分学生可以准确区别歌曲的相似乐句,并且有部分学生自主加入了“咚嘡”锣鼓经的“唱念”声音,使得歌唱的表现更加丰富。
        (三)联动编创,表达智趣。
        经过前期的方言游戏巩固,学生通过听觉感知,模仿探索都找到了歌曲的不同之处,提高了歌唱的准确率,完成了本节课的难点。但是趣动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趣味,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所以《锣鼓歌》的第三部分,学生在探索小鼓小锣的锣鼓节奏上,用新的锣鼓经结合歌曲的旋律,进行属于学生的歌唱表现。教学过程如下:师带领学生歌唱一段锣鼓经,巩固学生已有的do,sol,mi,la等音的概念。请学生在小鼓小锣上探索新的节奏,用已有音符歌唱,创作新的节奏型。
        表3
        评价项目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创意表达 创作实践 能够利锣鼓经节奏有i,独立或小组合作编创2~4小节的节奏。 能够在师指导下,让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记录一小节的节奏片段。 能够运用人声模仿“咚”“嘡”和小鼓小锣的探索敲击中,再现1~2小节的节奏音型 能够运用图谱记录小组讨论的《锣鼓歌》节奏型。
        本教学环节的评价要素为:(1)学生能够感知《锣鼓歌》的歌曲韵律(2)学生能够在小锣小鼓的节奏引导中,编创一段节奏型。(3)学生能够和师完成创作的乐谱,并歌唱新乐句。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在师引导下结合八分节奏,创作锣鼓经片段。
        评价量规指引下的编创锣鼓经环节,所有学生对于小鼓小锣的节奏创作充满探索的热情。在方言模仿的结合游戏里,大部分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能够掌握创作出的锣鼓经节奏。大部分学生可以歌唱出创作的节奏型。其中一部分乐感较强的学生(女生居多)可以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灵动地歌唱旋律。
        二、回味课堂,智慧分享
        根据评价量规指导,《锣鼓经》的趣动课堂在学生的学习目标细化,更有层次地歌唱民间歌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学生感知音乐的内容和效果,有了丰富的定义。
        (一)在教学内容上,丰富了有指向的具体内容。通过节奏和方言再到完整歌唱和创编,起到循序渐进的指导。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里歌唱教学的效果,也有效促进了歌唱教学的方法的改变。
        (二)在教学方法中,从明确要求变成了循序渐进的引导。比如,在歌唱课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是毋庸置疑的重点。但是锣鼓歌只有短短四句,如果用传统琴声带唱,其优点虽然是短时间内教会小朋友们歌唱全曲,但歌曲的河南民间音乐特点,将“简单粗暴”地一“琴”带过,小朋友们有层次地自主体验将大打折扣。同时,之前的锣鼓经“咚”“嘡”游戏,也没有进行铺垫的作用。所以,歌唱不仅唱的是旋律,也要唱出灵动,唱出歌曲本身的风格,音乐背后的文化。师再用琴引导学生歌唱,琴声和方言的音律始终贯穿四个乐句,音韵和旋律相似,小朋友们在方言游戏过程中已潜移默化学会了歌曲的旋律。
        (三)在学习效果上,学生音乐歌唱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歌唱的学习能力和参与度密切相关。从重复的听相同的锣鼓经和相似的旋律到自己编创旋律,都有所思考。因为游戏过程当中出现的任何变化,不确定因素,都是二年级小朋友们在探索当中出现的,尝试解决的。这样有针对性的,丰富的训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开展了自主学习。
        (四)在音乐的性质上,更加注意了《锣鼓歌》歌曲的完整性,在完整学习歌唱音乐的基础上,用丰富的知识点进行提示,让音乐变得直观可感。图谱不仅仅是学习旋律的工具,更是动作情节和表现力的提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