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训发展探索——商业讲师和内训师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汪颖
[导读] 摘要:在向着新技术、新模式大踏步迈进之前,也许我们应该看看企业内训和商业课程的区别,用理性的分析去选择适合企业内训的发展之路。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
        摘要:在向着新技术、新模式大踏步迈进之前,也许我们应该看看企业内训和商业课程的区别,用理性的分析去选择适合企业内训的发展之路。一场形势严峻的疫情让过去的这个冬天显得特别漫长。在这个漫长的冬天里,有绝望、有焦躁,也有机遇、有思考。危机相伴,祸福相依,古语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然而并非所有绝处都能逢生,也并非只有破釜沉舟才有扭转乾坤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沉下心来观察环境、审视自我、思考未来。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对企业内训发展的探索及内训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等。
        关键词:新技术;新模式;企业内训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有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的感叹。我们的大脑被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永远接收不完的信息牢牢占据,连停下来休息都要争分夺秒的刷视频逛网店,我们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追热剧追热点、忙于新游戏新软件。我们传递着各种心灵鸡汤、呼吁养心养性,却任凭手指“无影手”一般敲击着屏幕键盘,任凭一个个思绪“生产线”一般无缝连接高速运转。然后,无暇进行传统交流的我们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对着手机的小窗口表达对现实的无力与无奈。
        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我们似乎有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但生活却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幸福。每个人都在疯狂地追逐世界的脚步,一日三省已是奢望,连不忘初心都要时刻提醒。是的,做人做事都要不忘初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做了些什么,接下来怎么做。表面现象纷繁复杂,抓住本质才不至于在眼前的浮华中迷失。
        培训属于人员密集型工作,这场疫情似乎给培训开辟了新的道路,各种线上课程应势而起。各种平台上的音频、视频、直播成了培训行业新的竞技场。我们作为主要服务于企业的内训师似乎也按捺不住,开始了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追逐,动辄组织线上听课,发动全员开发微课等等。然而,就像那人生终极三问一样,在我们制定策略之前,是不是也应该发出对内训师、对企业内训的终极三问呢?培训的本质是什么?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培训应该怎么做?
        1.形式和内容
        近几年很流行一种说法“生活需要仪式感”,培训亦然。十几年的培训一线工作经历,可谓阅师生无数了。商业讲师,无论是学院派还是空中飞人,在咨询公司的中介服务下,都显得更注重形式,更注重课堂互动,更符合企业员工的期待。而企业内训,就像政治任务,只要内容到了,课堂氛围无关紧要,一副公司要求爱来不来,爱听不听的样子。填鸭式教育既不适合孩子也不适合员工。
        2.广度与深度的差别
        企业员工处于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商业讲师接触过很多企业,有的本身就有耀眼的履历,他们涉猎的行业、列举的案例往往能开阔学员的眼界。而在相对专业的领域,其实我们的内训师能进行更有深度和针对性的探究,对于企业新战略的把握也更及时、更准确。但同时,宽泛浅显与单一深入相比,恐怕我们的内训课程需要更多的专注度和自控力才能完成。


        3.理论与应用
        外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即便有为企业做咨询的经历,商业讲师也只能短时间的间接的了解企业的情况,再以理论为指导帮助企业进行业务优化。以我们自身为例,2008年开始推行的ERP,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一次大变革,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但是应用后的反馈如何呢?只有我们的员工最有发言权,于是又经历了后期不断的优化改进和适应。我们无法计算投入产出比,更无权质疑咨询顾问和专家团队,但毛主席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内训师过去的下厂实习等工作,正是为了完善实践的环节,避免纸上谈兵。很遗憾,下厂实习从不被重视到现在已经被取消。事实上,应用和实践是我们内训师区别于商业讲师的天然优势,也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主要原因。
        4.趣味性与实用性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却鲜有内训师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虽然我们有考核作为尚方宝剑,但是并非所有的内训课程都会考核,我们的课程目标只有一个,把企业需要员工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员工认同秉承的文化价值取向留在员工的头脑中。有着这样明确的目标,我们更应该想尽办法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不是仅仅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依仗考核,把企业内训做成应试教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因为他们只有依靠听众的关注才能获取理想的课堂效果,于是他们更用心地去吸引观众,有时候甚至在实用性不强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更受欢迎的讲师。人,毕竟是感性动物,只是偶尔会思考。
        5.一次性与系统性
        这么多年的一线工作中,极少有商业讲师能在同一批人面前出现第二次。他们的课程只是一次性消费,短短的半天或者一两天时间,收钱走人而已。至于培训效果,多少人掌握了、应用了或者需要进一步指导,没有相关的沟通和售后,就像俗话说的“一锤子买卖”。然而内训师,生于斯长于斯,对于一个课题的研究是全面的、系统的,这样的课程内容也将是全面的、系统的,能够真正把一个理念、一种工具讲透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指导实际工作,从而反复完善,形成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
        相对于商业讲师,除了形式与内容、广度与深度、理论与应用、趣味性与实用性、一次性与系统性的差别外,关于现在流行的授课模式,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两面性,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的追捧跟风。线上授课,不仅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会出现卡屏、噪音等问题,在时间安排上,也低估了员工生活的复杂与艰难,高估了员工的自制力。白天的课堂授课,尚有学员溜号,更何况在线上?在这个高速运转、充满诱惑的时代,让一个人下班后专心致志坐在电脑前两个小时,听着一场见不到老师,没有互动,卡顿不断,自己可能还并不感兴趣的在线课程,对任何员工都会是一种挑战!至于微课,虽然够简短,但是绝非一个人动动脑筋就可以开发制作出来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对微课的定义和定位。整日纠结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认为仅仅做出漂亮的动画就能称之为课程的观点,个人觉得有待商榷。
        6.结语
        疫情过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迟到的春天,眼见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眼见东风浩荡,落英缤纷。作为一名培训工作者,只希望我们不流连于短暂的春色,甘做那深埋于泥土中的树根,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养分,用我们的脚踏实地助力企业基业长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