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郭汉香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土地整理通常是指对区域内土地进行整体规划调研,明确其在结构、用途上的差异,之后再据此展开综合性的整理工作,使区域内所有土地都能够得到最优化、最合适的应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避免不必要的土地资源浪费。
        沂源县自然资源局  山东淄博  2561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土地整理通常是指对区域内土地进行整体规划调研,明确其在结构、用途上的差异,之后再据此展开综合性的整理工作,使区域内所有土地都能够得到最优化、最合适的应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避免不必要的土地资源浪费。这项工作虽然能够为土地效益的提升带来较大帮助,但如果过度关注土地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也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针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引言
        土地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跟人们的生存空间以及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土地的动态利用指的是在自然、经济以及社会等多项要素共同作用下,满足人们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不断调整配置土地利用的过程。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市规模增大跟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加强对该方面的重视力度。文章主要就协调土地利用跟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分析。
        1土地整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土地开发问题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虽然会对各种已利用土地的用途、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但为了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同样也会对一些尚未开发的土地进行利用。由于这类尚未被开发的土地通常地表都覆盖有自然草木,且都已经融入到了周边生态环境之中,成为了林地、草地、河流、湿地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稳定,如果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进行盲目开发,而未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进行有效考虑,就很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甚至会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非理性发展现象。例如,在处于山地丘陵区的未利用地开发时,由于地形地貌的改变,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在对河流湿地进行开垦时,如果未能考虑到农药、化肥对周边河流湿地的影响,长期下来,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1.2土地复垦问题
        土地复垦是指对已经损毁的土地进行针对性整治,使其能够重新达到可供利用状态,这项活动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十分常见,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不同土地的损毁原因、损毁程度不同,复垦后的可利用状态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复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考虑,那么即便损毁土地得到了恢复,在二次利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已经废弃的建设用地,由于该区域土地之前已经进行了建筑工程建设施工,因此即便通过工程措施及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工程措施进行复垦,改善其土壤剖面与土壤肥力条件,但其土壤肥力与周边其他土地相比也会相对较低,如果直接种植一些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的作物,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使土地失去耕地价值,再次被损毁,而对于这类二次损毁的土地,其恢复难度也会大大提升。
        2土地整理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
        2.1土地整理概念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改造,改善不合理的土地结构和布局,科学计划整理土地,从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还可以提升耕地的质量,使农作物能够更好的出产,促进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耕地和农作物的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耕地质量和产量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土地整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土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目前,增加耕地面积是我国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要不断调整耕地和土地面积,对原有的耕地和整理技术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的成效,进而保护生态环境。
        2.2生态环境保护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过程繁杂,同时生态环境受自然环境、区域人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旦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被过度消费,就会对此区域的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当前,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破坏自然环境,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不能对生态环境进行盲目开发,应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
        3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优化
        3.1重视土地复垦规划
        土地复垦作为土地整理工作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建设活动之一,其本身并不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很多问题的出现实际上都是源于土地复垦规划的不合理。因此,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未来土地整理工作还需坚持以土地复垦活动为主的核心原则,尽可能对已经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在满足各方面土地资源需求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针对已损毁土地的实际情况展开前期规划工作,将损毁土地的恢复方法、可恢复程度、恢复后用途等确定下来,为土地复垦及之后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明确指导。以废弃建设用地为例,在进行土地复垦之前,就需要对结合复垦地块地形地貌及周边土地实际情况展开全面调查,之后再根据土地损毁情况,选择将其复垦为林地、草地、耕地或是其他农用地,如土地损毁较为严重,肥力严重下降,恢复难度也比较高,就可以将其复垦为草地,并种植一些适应性较强的绿植,待土地逐渐恢复后,再对其用途进行调整。
        3.2加强国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在对土地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国家的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在土地整改后,后续的保养和耕种工作都离不开耕种人员,因此要提高耕种人员的基本素质。做好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可以通过制作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小册子或者宣传片,利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让可持续的理念长存于人们心中。同时要让人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道理。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使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能够协同发展,实现土地整理的作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3提高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测绘的信息化水平
        通过先进精准的土地整理开发测绘方式在土地整理开发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整理开发管理水平,而且可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效果。通过对先进的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测绘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获得精准的数据信息,不仅可以实现对规模有限、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整理开发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测绘技术中网络技术与数据信息的不断应用,能实现现有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以提升土地整理开发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全方位性,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结语
        目前,对土地整理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重要的改造项目。虽然我国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小有成果,但依然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毁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要对土地进行一定的整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吴慧洁.浅谈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9):17-18,22.
        [2]冯国清.浅谈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3):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