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李伟丽
[导读] 摘要:重庆黔江区某镇因接壤湖北而得名,距黔江老城37公里,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辖6个村(社区)、1.4万余人,原为煤炭镇、烤烟万担镇,一度位居全区“首富镇”。2016年,随着煤矿关闭、烤烟滑坡,该镇经济严重滑坡、萎靡不振。
        重庆中共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党校
        摘要:重庆黔江区某镇因接壤湖北而得名,距黔江老城37公里,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辖6个村(社区)、1.4万余人,原为煤炭镇、烤烟万担镇,一度位居全区“首富镇”。2016年,随着煤矿关闭、烤烟滑坡,该镇经济严重滑坡、萎靡不振。新一届党委政府统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抓住产业振兴这个根本,因地制宜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呈现出一些产业发展亮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因地制宜
        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走生态转型、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一、依托优势资源,选准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规划选准特色产业,填补产业空白。
        一是瞄准发展方向。随着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某镇顶着煤矿全面关停、烤烟指标面积锐减的巨大压力,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谋定而后动,明确“后煤炭”时代农旅融合发展方向,规划制定走生态转型、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山特色效益农业和避暑纳凉乡村旅游。
        二是谋划效益产业。立足区域自然资源优势,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的卖点大力引进适合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藤茶、金丝皇菊、杭白菊等产业;结合马喇贡米现有品牌优势,着力发展高坪梯田•马喇贡米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山特色效益农业;以入选“重庆市100个清凉乡镇”为契机,投入400万元修建登山步道10.5公里,完善旅游设施,依托高山的茂密森林、清凉空气主打高山避暑乡村旅游品牌,农家乐接待城市避暑纳凉游客常住一个月以上近300人、散客1800余人,旅游发展初显成效。
        三是扩量提质并举。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土地,实现巩固烤烟3000亩,发展藤茶1100亩、高坪梯田•马喇贡米1200亩、金丝皇菊300亩,发展党参、百合、瓜蒌等中药材基地1000亩,冬桃、黄桃、脆红李、西瓜等水果基地近2000亩,产业立体发展格局逐步呈现。
        二、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三产联动
        一是突出乡土特色。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引领,依托辖区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流转土地9000多亩,“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引导发展适宜当地发展、农民易于接受、比较效益可观的藤茶、贡米、菊花茶、中药材、冬桃、黄桃等特色效益农业。按照品牌化要求,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取得冬桃、水稻、马铃薯等3个绿色产品认证,注册黔塞、碧之藤、邻鄂等多个商标,确保“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推进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如松林村胡维成返乡流转300亩土地种植冬桃,带动周边30多户种植冬桃、黄桃、脆红李等特色水果1700多亩,共同打造特色鲜明的“绿色银行”。
        二是加快三产融合。坚持以城带乡、以共促农,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先后引来邻鄂籍成功人士,创办菊康丽农业、捷鑫生态农业等多家企业(合作社),涉及特色种养植、藤茶加工、旅游综合体打造等,涵盖一二三产业。依托藤茶、金丝皇菊等特色效益农业,修建规范化加工厂房,落实标准化生产线,实现产品加工精细化、包装精美化。优化农村电商平台,着力构建起“互联网+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让邻鄂产品足不出户销往大山外,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三是实现全民共享。坚持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共同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争取股权化改革资金250万元,帮助企业建设加工生产线、添加设备,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土地入股和保底价包干收购两种方式,带动全乡农户共谋发展、共同致富。如菊康丽农业仅菊花产业参与入股社员便有101户,其中贫困户11户36人、低保户6人,带动当地农户200余人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000-2000元。
        三、广纳本土英才,抱团共谋发展
        高位推动“归雁经济”,吸引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才投身乡镇创业创新浪潮,抱团合作、互利共赢。
        一是畅通引才渠道。树立亲情招商意识,以乡情、友情为纽带,镇党委政府广泛联络在外成功人士,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以浓厚的亲情感化、殷殷的期盼感召,以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相继吸引更多创业者、投资商慕名而来,引进一批有见识、有担当的成功人士回报家乡、投身家乡建设,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该镇一90后女孩长期漂泊在外打拼,故土难忘、亲情难舍,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感召之下,毅然返乡创办舜琴农业,主打电商产业,运用年轻人思维活、点子多的优势,把该镇的571F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二是打造公共品牌。以电商平台为共同纽带,集中力量创建农旅公共品牌,集中推广、凝聚合力,将原有高坪梯田贡米、塞上藤茶、飞仙梁子酒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汇聚整合,统一对公共品牌下同类型产品进行品质认证,同时充分借鉴其它地区成功经验,坚持优势、特色、创新的原则,在着力挖掘品牌文化内涵的同时,兼顾不同消费群体的喜好,在产品包装、宣传口号及销往地上集中大众智慧,现有5大类产品参与公共品牌建设,借助自媒体、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不少初创品牌短短一两年时间从“藏在深山人未知”到“一举成名天下知”。
        三是业主抱团发展。围绕农旅融合进行商会换届,广邀全镇产业大户组成商会班子,组团参加展销会、招商会、农民丰收节等展销活动,从“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借势宣传推广当地特色产品,推动农产品直销、宅配、订单预购、连锁超市合作等方式进行线下销售,同步利用各自已经建立起的营销渠道,使有机农产品直达顾客手中,减少中间层级,降低仓储、运输成本,实现生产与消费“零距离”,推动实施产业项目抱团发展。
        四、几点启示
        ——保护绿水青山是产业振兴的“本底”。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也是产业振兴的底色和底气。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结合起来,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如今的邻鄂,生态本底好、乡村韵味足,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加速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是产业振兴的“切口”。传统产业难以为继,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至关重要、势在必行。例如:某镇在煤矿逐步关闭之际,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成功培育藤茶、菊花茶、贡米、冬桃飞仙梁子酒等农副产品,正在培育黄桃、脆红李、西瓜等新兴产品,注重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深入发展,菊花茶产业已修建规范化厂房用于深加工,藤茶产业也正在积极落实生产线建设,农特产品电商中心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山韵黔江•塞上邻鄂”农旅公共品牌营销有方、赢得市场。农村产业最忌跟风模仿、同质化竞争,应以市场为导向,搞出别具一格、辨识度高的特色,在提升自身知名度、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实现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广纳善用人才是产业振兴的“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子,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人才来书写。长期以来,乡镇普遍面临本土年轻人、能人留不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视人才为乡村振兴的“主攻手”,配套政策、优化环境,摸清底数、送上亲情,回引一批80后、90后青年人返乡创业,运用全新的服务理念、经营策略和生产方式,在无形中带动当地村民向新型农民转型,为农村产业兴旺注入了新鲜血液。基层应高度重视“筑巢引凤”工作,注重吸引工商企业主、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下乡创业创新,推动“新农人”“乡创客”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