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提问中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期   作者:钟仙娥
[导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我国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师来说,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态的问

钟仙娥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445000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我国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师来说,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态的问题意识。第二类是不能提出问题。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039-02

        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是阅读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手段。“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曾经指出,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当中提及的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令人忧虑的是语文课上学生缺乏质疑精神,较少有提问和回答的欲望。较多的是消极听课,只学不问,有问不答,等待老师自问自答。语文课无问题现象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无思考也就无问题,无问题也就无进步。
        一、从语文知识的生活体验中提问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了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阅读教学《<呐喊>自序》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关注力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来。教学中,笔者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花大力气和学生一起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就作者在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以及反思重点进行了质疑提问。通过对这几个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的交流研讨,学生能有效突破本文的难点,从而很好的理解鲁迅这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取更高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三、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


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 “睡了。”  “小华哩?” “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段对话粗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就会对产生疑问: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的脸有些涨红,说话有些气喘?妻子从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隐含义,就必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四、于无疑处提问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五、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提问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可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途径很多: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不仅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有帮助,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参透课文的精髓。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改所强调的能力的培养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陈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速读旬刊,2014,(07):56-56.
[2]毛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方法[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04):74-75.
[3]徐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与学生能力培养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8):16-17.
[4]雷艳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兰州市E中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5.
[本文系湖北省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生语文学习障碍成因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ESGH2018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