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中年段习作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3期   作者:刘红玲
[导读]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中年段的教学,笔者主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浅谈了习作教学的主要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二、教给方法,练实片段——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三、学会观察,写好观察日记——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解决“写好”的问题。

刘红玲    湖北省远安县实验小学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中年段的教学,笔者主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浅谈了习作教学的主要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二、教给方法,练实片段——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三、学会观察,写好观察日记——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解决“写好”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策略;积累;读写结合;观察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052-02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中之重。然而,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讲,尤其是作文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年级学生来说,一提作文就头疼,大喊“难写”,而对于教师来讲是苦于“难教”。 这“两难”境地已成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困境,也正是这种困境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让师生共同轻松畅游习作乐园呢?解决学生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等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中年段习作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学生对作文没有原始的兴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的使命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教,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写作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如三年级习作是《那次我玩得真高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先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去玩,如组织一次郊游,自制泡泡水吹泡泡,做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等,玩之后再来写,学生就会显得兴致勃勃。这样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不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选材、构思之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写作非常的程序化,很僵硬, 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
         二、教给方法,练实片段——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 中段习作中的片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由此写好段落,着实是夯实学生作文基木功的重心所在。
         1 .阅读积累,习得写法
         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课文中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而且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 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默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比喻拟人、什么叫形象具体、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
         2.模仿迁移,学以致用
         模仿是小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也是读写结合的常用形式。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很好地实现写作方法的渗透。
         如第五册中的第三单元的课文《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秋天。学完也可以让孩子们仿照着来写一首诗 歌,用形象的描写来体现不同声音的特点。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能写得特别 棒。如:有同学写到:听听,秋的声音,细雨润黄菊,“刷刷”是百花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枣树晃动身体,“咚咚”是催促采摘的号角。一只只松鼠蹿上大树,摘下一堆饱满的松果,一片片稻谷展开笑脸,带来一段丰收的乐曲。 听听,秋的声音,走进这芬芳的田野,你好好地去体味秋的芳香。这样做,就使 阅读和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补白续编,锻炼想象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会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续写结尾就是想象的创作空间。


一个精彩的故事中有时会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省去不写,对这部分内容的补白也是学生创作的好素材。前者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文体、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并遵循着作者原来的思路进行续写,把自己意犹未尽的感受写出来。后者要求学生深入课文情境,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行对话补白或者省略处补白。
         续写的内容要与原文的写作风格保持一致,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独创性,这就对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一只铅笔的梦想》具有很高的篇章结构仿写价值。文章写了铅笔的五个梦想,结构非常清晰,且有多种经典句式可供仿写。教师执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句式和结构续写铅笔的第六个,第七个梦想,按照铅笔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又做了什么,这样的顺序来叙述,从而实现结构的迁移训练,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学会写童话故事。教师找到的其中的规律让学生进行段或篇的仿写,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写文章时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素描”练习,写好片段
         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作文中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在家做某件家务活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作文。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段写得更生动些,可以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作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好玩”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这样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三、学会观察,培养观察力——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 进入大脑。材料来自平时的生活实践,不能靠临时的观察体验。只有热爱生活, 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以此来观察奇妙无穷、色彩斑斓的人自然, 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1.教会观察的方法
         在三年级上册安排有一个习作单元,主题就是“学会观察”,教师要结合这些习作例文,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和品质,比如细致地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等,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观察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用片段把它们写下来。
         2.引导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非常好动,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活动,如“跳绳比赛”, “拔河比赛”,“讲故事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这样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激起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3.学写观察日记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同吋,还需要教会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对日常生 活中所观察的人或事,随时记录,经此来丰富写作素材。观察日记的素材很广泛, 可以要求学生观察身边事物,抓住特点,把它下来,如天要下雨了,让学生观察 观察雨前,雨中、雨后天气的变化;也可记录自己看课外书印象较深的心得体会、 联想等。总之,就是要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描述自己感到有意义,有趣味的所见所闻所思,日积月累,写作水平慢慢就会提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解决“写好”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第二学段修改自己习作的目标,可现在学生普遍不重视作文的修改的过程,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要逐步教给学生一些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得好一些。作文越改会越好, 越改越会写、越乐写。这样学生参与到了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了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从而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年段的作文教学更不容易。教师必须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参考文献:
[1] 高文德. 作文评改应倡导学生参与[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
[2] 莫书武,王珍源.  增强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从自我效能感视阈谈写作兴趣的激发[J]. 语文学刊. 2009(13)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