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必须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社会公平和正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共享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当前,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我们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利益至上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些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没有自己任何的特殊的利益,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我们党一以贯之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仍然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当然,这里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三)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任何发展观都要回答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旗帜鲜明的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执政成绩让整个世界都惊叹不已。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大幅提升等等,让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显著增强。而这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能够过上美好生活。发展为了人民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二点。一是发展目的要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要真正从人民的美好生活出发来谋划发展;二是发展应当是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发展,而不是只追求少数人利益的发展。
(四)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发展的“动力论”即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群众。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发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过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这决定了我们必须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要破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必须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汲取智慧以及力量。发展依靠人民不仅是对人民主体论的持续坚持,而且是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好推动发展的积极回应。
(五)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
这关系到我们党对发展的价值尺度问题。我们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看人民群众是否共享发展成果,是否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彰显了衡量发展成效的价值问题和标准问题。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它是衡量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发展假如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改革发展假如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就不会创造出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这样改革发展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指的就是人民群众要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改革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就是为了要让人民群众拥有越来越多的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第二,它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他再三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深刻地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价值问题和标准问题。第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听取党外人士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意见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地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条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富强的快速发展之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949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政府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实践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包括,把人民幸福作为我们党奋斗的价值目标,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重要标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自己的行动,使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并且在工作中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主题;“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价值坐标;“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要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就是党和政府的崇高境界。
(二)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我国社会“蛋糕”越大,人民群众才可能得到更多福址。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GDP稳居世界第二名,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进一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竞争有序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强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建立健全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增强我国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切实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发展更加广泛、全面、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持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和法律权威,高水平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科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和谐有序,又充满勃勃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坚持群众路线,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权力如果缺乏监督必然会导致腐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到,手中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对人民认真负责,接受人民的有效监督。因为只有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才能清正廉洁,我们党的事业才能更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成效如何是由由人民来评判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监督就是保护、就是关爱的理念,践行群众路线,自觉主动接受来自组织与群众等各方面的监督,让自己的权力在阳光下公开运行,从而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位。
(四)必须维护社会公平,重点打好脱贫攻坚战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随着“蛋糕”越来越大,越要更好实现公平分配。所谓“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重点是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1万人。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今年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坚决确保到今年底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与此同时,要强力健全民生制度,织牢民生保障的“安全网”,特别是养老、教育和医疗这三张我国最大的“全民保障网”。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全体人民平等享受基本养老保障,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为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大多数人都满意的收入分配格局;用改革发展带动就业,尽力解决民生短板和不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作者简介:叶德跃(1972年),男,河南南阳人,中共南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和党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