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其德 启其智 激其情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3期   作者:熊清祥 曾庆根
[导读] 数学课程自身蕴含其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当中,启发其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人文底蕴、社会责任和科学情怀,准确把握德育契机,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让数学文化浸润心灵.

熊清祥  曾庆根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四中学
【摘要】数学课程自身蕴含其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当中,启发其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人文底蕴、社会责任和科学情怀,准确把握德育契机,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让数学文化浸润心灵.
【关键词】德育契机;  教学策略;启发智慧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47-02

         数学课堂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技能训练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传承,而如何在教育其技能、启发其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人文底蕴、社会责任和科学情怀,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基于此,笔者就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3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尝试采用了一些德育教学策略.
         引入: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缺水地区的视频和淡水污染的图片,
         问题1“你知道吗?”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缺水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通过下面的统计活动,同学们将对世界淡水资源、中国缺水的形势以及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有所了解.
         师生行为:
         活动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资料,并根据问题,找到答案.
         问题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怎样?资料:地球上的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三大类.地表水可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陆地水又可分为冰川、河流、湖泊等.地球上水的总体积是14.2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洋水约占96.53%以上,淡水约占2.53%.而在淡水中,大部分在两极的冰川、冰盖和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在,其中冰川、冰盖占77.2%地下水占22.4%,而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还不到1%.
         师:请画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和地球上淡水资源分布情况的统计图
         生:学生先独立列出计算圆心角的算式,然后各组组长负责用计算器计算并在组内公布结果。(圆心角度数保留整数)最后学生独立画出统计图描述数据,改进统计图.
         师:展示小组的答案在全班交流。并应用“荣誉榜”“倒计时”积分 ,奖励积分前三的小组.
         问题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样?资料:农业用水量由1979年的4195亿立方米到1990年的4 634亿立方米,发展到2000年的5 14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由1979年的523亿立方米到1990年的702亿立方米上升到2000年的944亿立方米.  用水效率很低,灌溉农田时60%的水消耗于蒸发渗透.工业重复用水率仅为50%.
         师:为了直观地表示农业用水量情况工业用水量情况,配上什么统计图合适?
         生:条形统计图更直观。
         师:老师点开电子表格excel,现场教学生用计算机制作条形统计图
         结论:我国工、农业用水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每年增长约500亿立方米,工业每年增长约200亿立方米.
         问题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样?
         资料:全国不同年份主要城市生活用水情况 ( 单位:万吨)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354 979 427 054 547 196 583 242 617 174 1 670 673 1 757 157 1 810 355 1 896 255 1 944 235
         师:思考用什么统计图能很好的描述上述数据的变化趋势?
         生:折线统计图更直观。
         结论:我国主要城市生活用水以每年5~8亿立方米速度增加.
         问题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总量的20%,就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200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资料: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75×10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水量仅有24000立方米左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10位,中国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结论:我国2000年曾出现过水危机.(师生共同计算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3%)
         活动2: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全校同学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并回答问题.
         师生行为:
         师: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包括哪些内容?
         生:包括家庭人员数,每月用水总量,家庭人均月用水量等完成本活动需要的信息,以及涉及家庭用水习惯的问题,如:洗脸(或洗澡)过程中是否关闭水龙头等.
         师:抽取的样本容量是多少?如何抽取样本? 生:抽取的样本容量是50,为本班全体学生.师:老师点开电子表格Excel,现场收集数据,(各组组长课前已统计好),整理数据,再用计算机制作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最后回答问题分析数据.
         50个家庭人均月用水量(m3)
         人均月用水量(立方米) 0.75 1 1.25 1.5 1.75 2 2.25 2.5
         家庭数 4 20 12 6 4 2 1 1
         人口数 8 70 36 18 20 10 6 7
         师: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小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用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4)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2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供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各小组独立完成计算,各组组长负责用计算器计算并在组内公布结果。
         师:展示小组的答案在全班交流并记录到“荣誉榜”. (12亿人节约1天水可供1个人的生活用水657534年)
         活动3: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你有哪些节约用水的点子?
         生:五水共治中有抓节水(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师:利用教室里的网络百度“江南水乡浙江”抓环保的力举之作“五水共治”的资料及图片。
         师:播放公众号“西津小山楼”的音频《在非洲最后一个夜晚》,这是维和部队的一飞行员写的日志,摘录一部分.(.....这一年我也看到了苦难:孩子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你的胳膊真的比他的大腿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就会有人饿死渴死病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茅屋比起贫民窟的草房,真的就相当于豪华大别墅了,你甚至会担心一口气就会吹倒那些草房子。每次在空中往下看,大片大片的荒漠,没有工业,没有水,我至今不知道他们到底是靠什么生活。孩子们为了吃的会大打出手,为了接点水他们常常要排很久很久的队而最后也不一定接的到水;……这一年我在苏丹见证他们政府解散,军事政变,百万人大游行,国家乱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好吗?都说少年强则国强,但是没有国强哪来的少年强.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动荡,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没有和平的时代,只有和平的国家;越出国越爱国,感谢伟大祖国;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华人!)
         【设计意图】本章的课题学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活动性,活动的主题是以生态环境有关的节水问题,也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课题,学习不断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现状,为我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机会。活动一要求学生根据背景资料进行统计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教学时,笔者利用了先进信息技术平台:现场使用Excel制作统计图,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兴趣和激情。获得更多的关于水资源储量、分布和利用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挖掘数据后面的信息,得到更多的结论.
         活动二,首先要求学生通过统计调查来收集数据,调查问卷中所包含的内容,除了完成本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外,还应考虑整个活动,尤其要考虑为最后作业中写出调查报告做准备。例如,调查问卷中可以就人们是否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设计问题也可以叫人们是否某种浪费生活用水的不良习惯,设计问题等等,为了使样本估计总体的效果好些,应选择与学校中学生的总人数有关的样本容量。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恰当选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提升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主要是让人们意识到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近到浙江的五水共治,远到非洲无水动荡,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热情。在听主播楚钰老师深情朗读到“越出国越爱国,感谢伟大祖国。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华人”时,有些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
         【教学反思】数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自身蕴含其丰富的德育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内涵. “育人”不能喧宾夺主变成一堂正式德育课,要做到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在数学教学当中,要能准确把握德育契机,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达到教书育人,相伴相随的无痕效果。在教育学生技能、启发学生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人文底蕴、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让数学文化浸润心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静珍 案例透视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8.12
[3]黄东  研究课   中小学数学,2018年10月中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