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3期   作者:梁树林
[导读] 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动力是问题意识,因此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停滞不前的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旨在研究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梁树林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中心小学
【摘要】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动力是问题意识,因此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停滞不前的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旨在研究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132-0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形成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根据情境图编数学小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淘气和笑笑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自制动画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情绪高涨,勇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二分之一,教师在学生的需求特别强烈时,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的、主动的,从而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1】。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提什么问题,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学生就不愿意提问题。因此教学中,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
         比如: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了买门票的情境(课件出现画面):“进入游乐园,要买门票。


我们班有同学29人,老师1人,你们说要买多少张门票?如果游乐园的门票一张是1元,老师用50元向售票阿姨买了30张门票,谁来说说老师找回了多少元?”这样,既起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巩固新知,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又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引导学生交流,推进学生“能问”
         每个学生都有质疑精神,而且他们认为自己的方法更正确,一旦和他人有所不同,会从心底质疑他人的观点和答案,这一点很好,应该值得鼓励,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他们学会追问,能够就此提出新问题并有效解决。
         以“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假如一个圆的半径为2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很快地学生们就给出了答案:周长是3.14×2×2=12.56(厘米),面积是3.14×2×2=12.56(平方厘米)。此时就有学生提出:原来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而另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观点。学生质疑:周长和面积的答案都是12.56,我究竟錯在哪里?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虽然周长和面积的数值相等,但是它们所使用的单位却完全不同,二者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不可直接进行比较【2】。
         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教师有意地选择了容易引发学生混淆的题目,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使他们可以在不断思考、辨析以及反思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更高效地掌握概念的本质。
         四、引导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善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面的数学思考,并这一过程帮助他们提升问题意识。为了确保探究的积极性以及深入性,可充分利用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场景,并实现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而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以教学“认识分数”和“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了解这两种数的表现形式源于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为了有效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便可链接知识背景,结合测量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实践自主发现借助之前所学习过的数,并不能准确表示测量结果,由此显著激活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于对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了这样良好的铺垫之后,学生们自然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分数和小数,而且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敢于“异想天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维护好奇心,培养怀疑精神;夯实数学基础,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辨证运用思维定势。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并有效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2】 张永.从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看课堂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