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段小学语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3期   作者:赵赞
[导读]

赵赞   重庆市江津实验小学校  40226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7-202-01

        阅读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阅读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一种自动化动作、行为方式和反映倾向,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观念的养成,是整个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145万字以上。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其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手段之一,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阅读习惯的观察,来初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字词积累情况。因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极其重要,既能让人能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更能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应当在小学启蒙阶段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绘本阅读,引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能将老师和家长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2]。由于低段学生识字量较少,又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独立阅读对他们来讲是一件困难的事。鉴于此,我每天便会利用下午第一节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手捧一本精美的绘本故事书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孩子们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听得津津有味。读完后,我便故意把书放在讲台。下课后,很多孩子便围在讲台翻看那本绘本故事,边翻看边七嘴八舌的议论。这一招引发了孩子们对绘本读物的兴趣,我窃喜。后来,随着学生对拼音的完全掌握,我把读故事时间改在了下午一节课要结束的前几分钟,并在读故事时故意在尾声处嘎然而止,学生们听得心痒痒的。下课铃一响,学生们便赶忙抢着去翻书探个究竟。有的学生看老师每天都拿着书读故事,自己也想有这样的书,于是就让家长买了同样的书来读。虽然孩子们的阅读速度较慢,阅读的时间也比较短,但欣慰的是对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二、积极评价,呵护阅读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并能借助拼音慢慢的独立阅读,这时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与孩子积极的评价,呵护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这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才能持久,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形成。一年级下期时,我便在学生阅读之后,为他们开辟各种阵地,比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开展课本剧的排演活动,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诠释自己独特的理解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
        德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到了二年级上期,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我又改变评价方式,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比如: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国旗下讲话,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额外增加借书的次数和数量等;奖给一些物质性的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本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了教师对这些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种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三、指导方法,提升阅读质量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由于学生年龄特点,虽有阅读热情,但久而久之,各种问题也凸显出来。有的学生阅读时不分重点,毫无目的,结果阅读效率很低;有的学生阅读时习惯做小动作,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学生阅读时坐姿不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阅读时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了。种种问题扑面而来,让我意识到:教给孩子阅读方法至关重要。那么应该教给孩子哪些阅读方法,帮助他们提升阅读质量呢?结合我班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读写结合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3]。由于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是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好词好句,也可以准备一个本子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还可以让孩子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二) 读想结合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在课外阅读中,应指导学生发挥想象。比如在读《采蘑菇》时学生明白了积少成多的道理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又是雨过天晴的一天,这次白兔和灰兔又相约一起去采蘑菇,这次灰兔会怎么采?抛个问题给学生,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在阅读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
        (三) 读查结合
        低段孩子由于阅读量较少,识字水平较低,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翻阅各种工具书,而有的学生却懒得去做,往往是猜字猜意思,这种习惯非常不好。字典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适时教给孩子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多于字典、词典打交道,从小养成使用词典、字典的好习惯。这样做不仅能避免学生读书不认真的毛病,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加速学生字、词的积累,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2]《今日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重庆地区适应性研究成果专集。
[3]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