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建设关键要点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7期   作者:王瑞熙
[导读] 摘要:变电站的培训平台是为员工提供培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平台的学习和模式来帮助员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国网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
        摘要:变电站的培训平台是为员工提供培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平台的学习和模式来帮助员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通过该平台,电力运行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来进行学习,并且在系统上针对变电运行的各种问题进行模拟操作,并且可以针对操作不规范的环节进行重复学习。通过此类平台,可以提升员工的培训效率帮助员工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基于此类背景,本人结合工作实践对于变电站工作进行相应的要点总结,并且对于该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虚拟环境;探索建设
        一、应用现状
        我国1982年研制成功了第一套火电仿真机组,1990年研制出第一台东北电网仿真系统。STS也经二十余年发展,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运用并逐渐成为一个产业(从东北、华北、华东三大网调的试点,推广到各网省调、大中型地调、集控中心和大型变电站,并拓展到电力培训中心和高等院校电力专业),其体系结构从与能量管理系统(EMS)接口采用“定制”方式的独立型异构系统到采用统一支持平台的一体化系统,直至目前正在研究采用“即插即用”方式(遵循IEC61970标准)的跨平台系统,使STS的软件功能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仿真方法包括对电网稳态仿真、准动态仿真、故障仿真、界态仿真和全动态仿真以及对保护逻辑仿真和定值仿真;设备模型包括一次设备、二次设备、远动设备及部分动力设备;现场运行从被动到主动,从偶尔使用到日常使用,其作用也由演示性转变为指导性,并成为调度自动化的重要产品和控制中心培训调度员的得力工具。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变电运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变电运行培训工作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培训时间有限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电力设施建设,变电站的建设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相应的电力运行人员却呈现了不足的情况,运行技术人员的缺失给变电站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主要原因如下:(1)运行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无法对新人进行系统的培训。(2)电力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块,但是培训人员没有及时的进行学习,导致和当前培训工作脱节。
        (2)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随着电力设备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授课培训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培训人员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一样,因此导致培训的效果不佳,没有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培训。
        (3)培训效果不佳
        对于变电设备而言,需要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以此保证电网的运行稳定,因此对于新人而言,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没有良好的实践环境来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因此当前的培训存在着纸上谈兵的现象,导致很多员工对于理论了解充分,但是到了实际操作中总会被各种问题困扰。这也是培训不佳的表现。
        二、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建设
        2.1培训平台的构建
        (1)“培训平台”硬件系统的构建目标
        对于培训平台的硬件系统而言,需要实现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的同步进行,真正为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出良好的指导,保证培训效果。
        (2)“培训平台”软件系统的构建。
        需要针对平台来开展相应的实践培训软件系统。在此系统上,学习人员可以对于变电所的相关操作进行模拟操作,并且通过模拟,将操作要点和相应的电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员更好的了解倒闸等操作的重点,同时学习设备的管理和检修,和针对紧急突发情况进行模拟应对。因此可以说,该系统是结合了电力知识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实践共同配合操作的系统。该系统的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后台服务器用于实现变电运行仿真模型、考核类模型、管理模型,如图2所示。前台学员客户端直接安装在变电站的培训微机和各办公室办公微机上,通过登入服务器,便于运行人员学习、考核和系统管理人员的维护。
        2.2培训平台功能
        (1)便于培训的日常组织管理
        该平台依赖于网络架构,同时配合信息化办公设施和服务终端,可以实现员工的培训和考核的网络化,自动化。同时对于学生的考核内容也可以进行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在该系统中配备了专业的考核系统,和评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和监控系统相配合,实现网络考核,来对最终的培训效果进行科学严谨考核。
 
        图1系统模型

        图2培训系统架构逻辑
        (2)培训规模化
        不同的变电所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因此常规的培训考核工作无法大规模的开展。但是如果通过线上培训平台,可以让不同变电所的工作人员利用终端设备同时进行线上考核,并且进行统一阅卷,保证考核工作高效科学的开展。
        (4)可重复演练、加强学习效果。
        通过培训平台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完成线上的模拟实践工作。员工可以通过线上的模拟来进一步的了解变电站的构成和相应的设备构造和运行方式。以此保证员工在变电站日常的工作中实现规范操作。另外,培训人员可以线上模拟针对各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以此了解不同的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而一些操作较为繁琐的故障处理,很多工作人员无法通过单次训练就能够充分的了解。而借助培训平台,可以实现反复的学习,以此来加强员工的学习效果。另外由于平台网络化图像化的实现,能够比传统的书面培训更加直观,有助于帮助学员更加直观的了解变电站的构造。
        三、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建议
        (1)仿真功能开发标准化
        在未来的变电站系统的开发中,应当保证仿真系统向着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高度集成化发展。同时对于内部的仿真模型进行优化,保证仿真模型能够被反复使用,保证该系统能够满足多个变电站同时使用。
        (2)软件硬件有效结合
        当前的培训系统整体造价仍然偏高,因此无法实现迅速培训。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针对仿真系统需要实现软件硬件协调配合。在未来培训中,应当保证硬件设备更加廉价,稳定,以此来保证培训工作的普及。
        (3)深入研究智能化系统
        在未来培训平台的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实现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同时扩展整个培训系统的内容,优化整个培训工作,使得系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图形化,来保证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
        (4)仿真培训过程标准化
        系统应当加入培训标准的相关监督功能,保证学员的操作规范性,和培训工作的规范性。
        (5)优化培训评价体系
        当前的培训工作仅仅是针对部分考核内容进行评价,在未来的平台研发中,需要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特点,建立更加完善智能的培训评价体系和监督标准。
        参考文献:
        [1]方舒燕.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高电压技术,2005,(4).
        [2]李蔚清,吴慧中,林昌年.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虚拟环境的研究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6,(S1).
        [3]张东英,葛 亮.1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J].山东电力技术,20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