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电力生产安全风险与应急体系建设 杜况洵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7期   作者:杜况洵 滕珂
[导读]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电力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电力生产事故在损失电量、影响负荷、对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同时,还会给下游各行各业在经济上造成巨大的损失,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饮食、起居、交通、休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铜仁石阡供电局  贵州省铜仁市  555100)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电力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电力生产事故在损失电量、影响负荷、对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同时,还会给下游各行各业在经济上造成巨大的损失,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饮食、起居、交通、休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信息沟通、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都会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及应急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风险;应急体系;建设
        一、新形势下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概述
        电力生产安全管控系统构成复杂,由多个元素组成,其中包括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设备和高素质的生产人员。只有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无论系统中哪个元素运行偏离了正常规律,都可能破坏系统的平衡,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控制措施不恰当,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事故产生和扩大。因此,在电力生产的每一阶段和每个环节,都必须从人、物、环境的多个方面加强事故的预防措施。电网企业是资金、技术及人才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建设与发展,电网规模日益扩大,电网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相应越来越复杂,从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到人因失误风险,从设备故障风险到组织管理风险,电力安全逐步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冷静面对并应对安全生产风险,是摆在电网企业面前的巨大挑战。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主题是企业,对象是风险损失或收益;风险管理的手段是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取企业最大的安全保证。风险管理是过程管理,不是结果管理,它着眼于风险的发生、发展,以及风险点转变为事故点的转化条件。风险管理过程分为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5个环节。电网安全企业安全生产管控体系主要包括:电网运行风险控制、现场作业风险控制和设备运维风险控制。电网安全风险管控是通过提前辨识可能导致的电网事故的风险和隐患,通过预警发布提高各单位对电网风险的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或化解,降低或管控电网运行风险,不发生由于电网运行风险预警应发布而未发布导致事故发生或扩大,通过预控达到降低事故后果、减少事故损失的效果,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二、电力生产安全风险分析
        由于电能尚不能大规模储存,因此,电力的生产、输送、使用同时完成并随时处于平衡。电力生产的内在特点决定了电力生产必须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事故,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造成人身伤亡、主设备损坏或大面积停电,甚至造成全网崩溃的灾难性事故。但又不可否认,电力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产密集性企业,其设备数量大、品种多、自动化程度高、对设备的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高。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在其运作的过程中潜在地存在着诸多风险,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故障和事故会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甚至会波及社会用电安全,波及国计民生。安全生产一直成为电力企业的最大的问题和难点。
        三、电力生产出现风险的原因
        1、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发生该类型事故的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营销业扩中存在不按制度执行,不讲基本原则的情况,各级人员没有履职尽责,从而造成触电或高处坠落事故。
        2、作业现场管控不严。发生该类事故的电力企业,普遍存在可以规避流程,故意逃避安全监管,严重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从而导致作业风险管控失效。计划管理缺失、现场勘查缺失、无作业文件管控冒险作业、工作安排及作业组织不合理、无监护作业等问题都是导致触电、高处坠落事故的重要因素。
        3、安全监督失效。

电力企业现场监督检查力度不足、监督质量效能参差不齐、安全隐患闭环跟踪不足、处置手段不够等原因导致安全监督失效,从而引起触电、高处坠落事故。
        四、电力生产安全风险与应急体系建设
        1、标准化作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源于现场,用于实际,对现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作业指导书的内容编制成便于携带和现场使用的标准化作业指导(工序)卡,针对现场和作业对象的实际,进行危险点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作业指导卡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如发现不切合实际、与相关图纸及有关规定不符等情况,立即停止工作,作业负责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修改作业指导卡,并做好记录,按修改后的作业指导卡继续工作。这种“精雕细刻”式的修改、完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实现了对现场作业的全过程控制,对设备及人员的行为实现全过程管理。
        2、做好作业准备。通过从宏观和细节两个方面入手,超前控制,将设备综合检修工作内容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每项检修工作的标准化作业指导卡在作业开工前两个工作日完成编制、审核和批准手续,特殊情况下,应至少在作业开工前一个工作日完成编制、审核和批准手续。在使用作业指导卡前必须组织作业人员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保证作业人员熟练掌握作业程序和各项安全、质量要求。要求作业指导卡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人员对作业指导书(卡)内容的正确性和完备性负责。
        3、落实作业过程的精准到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任务,清晰分工,明确流程,统筹安排。为尽量缩短停电时间,降低设备停电经济损失,在大中型综检工作中实施了“定额”检修,对每个小组的每项作业的时限、甚至每项作业的每个步骤的时限都进行明确,要求各小组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作业,以强化作业人员的时间概念,提高其工作的紧迫感。在时间控制上,还要求综检前一天必须完成检修工器具、试验仪器的准备装车,若检修变电站较远,就提前一天出发,以便及时开展工作,提高停电时间的利用率。
        4、作业总结精益求精。每一次检修作业结束后,作业人员应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工作人员分工表和作业流程是否合理、执行是否顺畅、危险点分析及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合理、作业步骤是否正确、作业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作业中出现的和作业后遗留的问题等;工作负责人还应对作业指导书的应用情况做出评估,针对需要修改的步骤、项目在现场应用的作业工序卡上做好记录。专业管理部门不定期组织各参与综合检修的专业人员对检修工作内容、分工和流程安排进行集中学习和讨论,对标准化流程进行优化,进一步修订完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内容,确保内容准确和充实,符合现场实际。通过作业总结阶段“精益求精”式管理,使公司变电检修现场标准化工作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最终达到精益化管理的水平。
        5、加强对设备运维风险控制。收集电力设备运行资料。掌握电力设备所处的运行环境、发生故障的次数、检修次数及检修内容等,明确检修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给电力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制定紧急预案,将风险进行转移;加强专业培训;落实安全监管,明确安全监督细节,监督内容、监督工作流程。完善监督制度;加强安全监督工作总结。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从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到人因失误风险,从设备故障风险到组织管理风险,如何冷静面对和应对电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是摆在电力企业面前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文钧.推进体系化、规范化建设,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J].电力安全技术,2020(06):87-88.
        [2]周华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信息化,2018(30):139-141.
        [3]孙伟.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19(12):224-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