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直流供电系统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及验证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9期   作者:彭轶峰
[导读] 摘要:<正> 2020年6月,第一座全部应用该新型直流供电系统的大型数据中心投入运行。
        (北京中城华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市  200442)
        摘要:<正> 2020年6月,第一座全部应用该新型直流供电系统的大型数据中心投入运行。这为数据中心从10kV交流直接获得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量身定制了一种新的方案,并正式落地实施。笔者全程参与了该数据中心的设计审核、建设及测试验证,故本文针对该系统提供了理论推演、产品测试和系统验证的展示。
        关键词: 数据中心;直流供电系统;移相变压器;整流;波形;测试验证
        数据中心历来是高密集用电工程,在基础设置建设投入中,电力设备(供配电及交直流电源)及工程占比近50%。多年来,数据中心的供配电系统均使用通用的中低压配、变电方案,特别是0.4kV低压配电方案,包含进线、馈线柜、无功补偿柜等,这种配置方式与其他工业、民用工程的供电系统几乎没有差异。
        但是大型数据中心的低压配电系统具有及其显著的特点,即80%的电力供向IT机柜,而IT负荷组又有着大量复制、堆砌的特点,这就导致0.4kV配电系统单回路配电容量大,且大部分配电回路完全一致,0.4kV低压配电系统投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所以0.4kV低压配电系统拥有很大的整合动机和空间,数据中心亟待一种量身定制的新型配电系统应用方案。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种新型的从10kV交流直转240V直流(也就是从城市电网用户级电源电压等级,直接转为IT设备受点电压等级)的组合设备,即一种应用解决方案应运而生。这一方案整合了10kV受电设备、移相变压器、模块化集中整流设备以及直流配电设备,相比较于传统方案,省略了几乎全部用于IT负荷的0.4kV配电系统。理论上同时达到了简化配电结构、节省配电系统初投资以及减少配电系统电能损耗的目的。且由于简化了配电结构,理论上减少了系统故障点,提高了数据中心整体可用性。
        以下从原理推演、产品测试和系统验证三个方面展示该应用方案。
        一、原理推演
        任何新产品或新应用,都需要从运行原理推导出可行性。之前提到,直流240V是数据中心IT设备的主要接入电压等级。该方案首先采用干式移相变压器将交流10kV电源转为多组交流240V电源,原理如图1。
       
        图1   移相变压器接线原理图
        变压器一次绕组为星形接法,二次绕组分为若干组,均采用Y+△的复合接法,并用调整各二次绕组中Y绕组和△绕组线圈的匝数比的方法,来调整各单绕组与一次绕组的相角差。例如:
        当△绕组线圈的匝数为0时,该绕组呈现纯Y接线,相角差为0;
        当Y绕组线圈的匝数为0时,该绕组呈现纯△接线,相角差为30;
        所以相角差可在0°~  30°范围内均匀分布,而当图中该“Y/Z”型绕组的接线端子反接时,相角差可在 -25°~ 30°范围内均匀分布。这样当以10°或5°为间隔分布各绕组时,各二次绕组移相角如表1、表2所示。
       
        表1  以10°为间隔分布各绕组
       
        表2  以5°为间隔分布各绕组
        各二次绕组经过移相后,二次电流最终汇流到二次侧主母排,这样二次侧将会得到多组三相交流叠加波形。对比一次侧三相波形,二次侧波形呈现36脉波,各脉波幅值相等、脉波间相位差相等。交流叠加波形如图2所示。
       
        图2   二次侧交流叠加波形原理图
        说明:1、图中各波形为一次侧三相电流分别对应的二次侧移相叠加后的波形,再次叠加后可得到近似直线波形;
        2、图中实线为Y绕组线电流,虚线为△绕组线电流。
        上图可见,移相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的叠加交流波形,比起传统三相变压器的输出波形,更加接近直流波形。且比起传统三相变压器接整流器的方案,该叠加波形经过整流器后,反馈回一次侧的波形谐波含量更少(满载谐波电流含量不大于5%),功率因数更高,电压调整成为该系统整流器的主要作用(在本应用中整流输出侧为DC200V~DC290V可调)。完整的系统移相变压、整流、配电结构见图3。
       
        图3  系统结构原理图
        二、产品测试
        推导出原理可行性后,该产品须进行测试,以验证实际结果是否符合理论推导。本方案成品测试结果如下。
        输入条件:电源侧接入AC10kV稳定电源;负载侧接入DC270V,600kW测试负载;
        第一步,测量取得移相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电流波形,测量点为各绕组其中一相输出端子(图4中标志点),各测量点输出波形如图4-1,图4-2。
       
        图4-1 相角差30°,-10°,10°的各绕组  图4-2 相角差0°,20°,-20°的各绕组
        如图4可见,测量波形接近理论波形,单脉波在顶端位置的测试扰动偏差在2%以内,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二步,测量取得移相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电流的叠加波形,也就是整流模块输入侧的完整波形,结果图5所示。
       
        图5 整流模块输入侧的完整波形
        如图5可见,叠加波形已经接近直流波形,给之后的整流环节提供了很好的输入基础。
        三、系统验证
        2020年6月,第一座全部应用该新型直流供电系统的大型数据中心投入运行。这为数据中心从10kV交流直接获得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量身定制了一种新的方案,并正式落地实施。笔者全程参与了该数据中心的设计审核、建设及测试验证。
        该数据中心采用双电源供电,单边供电容量20MVA,服务于IT业务总负载容量超过14MW,IT负载全部使用本直流供电系统供电(共18套)。
        本工程所采用的10kV中压直降直流供电系统,每套容量为1250kW,移相变压器采用二次侧12绕组36脉波设备。每套系统整流柜分为两组,每组含30kW整流器24套,单组整流柜额定功率720kW。每套系统设计带载最大功率为1125kW。
        针对本系统的测试验证主要分为3个方面,验证结果分别为:
        1、整机功能实现和报警功能反馈的测试,主要包含:
        安装完成检查、交接试验、各机构功能检查;
        送电后状态及数据反馈、机构闭锁和联动功能的检查;
        各机构告警功能(超温、风扇状态、过压、欠压、电池参数等)
        因本文主要在于阐述该系统解决方案的性能实现,故该测试部分不再赘述。
        2、系统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前置条件为系统全部通电、带载,仪表全部校正,后备电池全部并入系统。主要测试结果如表3。
       
        表3  100%额定负载带载2小时测试主要参数
        整流系统可在运行状态下热插拔任意1模块,不影响安全运行;
        瞬态突加、突减满负载,保持正常运行测试(指标不赘述)。
        3、满载运行2小时逐点温度测量(每0.5h测量一次)
        由于电气设备的性能和安全运行与设备温度紧密相关,故带载运行温度测量结果是考量设备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数据。结果见表4。
       
        表4  100%额定负载带载2小时逐点测试温度
        备注:本次测量仪器使用Fluke Ti401 PRO 手持式红外热像仪,热灵敏度 (NETD)= ≤ 0.075 °C;温度测量范围:-20 °C 至 +650 °C;环境温度:25°C
        根据表中数据,各点温度最大温升在25°C~30°C之间,满足测试指标。
        综上,该系统的验证测试结果满足主要指标,认可该产品的初次运行表现。
        结语:本文所展现的这种从10kV交流直转240V直流组合设备的应用,是众多数据中心配电优化方案的一种。从理论推演、产品测试到验证试运行三个环节的操作过程中,初步为我们印证了它的可行性。但与其他新应用方案(或设备)一样,仍需要对应出台单体及组合产品的标准,需要完善各类形式试验标准。更重要的,要能够经受住数据中心长时间不间断运行的考验,并不断改进,因为任何技术的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电气产业在未来一定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更多更值得应用的方案,为祖国的新基建伟大征程助力。
        参考文献:
        [1] GB 50174-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2] GB 51215-2017 《通信高压直流电源设备工程设计规范》
        [3] GB 50462-2015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
        [4] GB 1094.11-2007 《电力变压器 第11部分:干式变压器》
        [5] GB 7251.12-201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2部分:成套电力开关和控制设备》
        [6] 《数据中心设计与运营实战》 ISBN 978-7-115-368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