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装配式建筑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和运营维护效率,有效规避了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裂缝等质量问题。装配置建筑对于预制构件的设计和制造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施工中可能发生型号不匹配等施工失误问题。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提升建筑周期管理效率和效果。本文将基于BIM技术的应用价值,探究其在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 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建设
引言
BIM技术在近年来成为有效支撑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也成为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关键技术。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RFID等技术结合,全方位地收集和归档建筑信息,有效实现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的追溯管理。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速度的提升以及建筑质量要求的提升,优化BIM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提升预制构件与建筑工程的适配性,成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当务之急。
1、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1有助于提升预制构件的适配度,减少返工几率
信息不对称是影响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生产制造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需求量的增加和客户需求层次的多样化,预制构件的生产也日趋多元化。如果生产的预制构件与装配式建筑工程要求不符,则需要返工。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预制构件的设计和生产通常都是采用二维设计然后不断修改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工作量大,且出错率高,不能实现预制构件设计参数的整体变动。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设计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统筹装配式建筑相关参数,结合预制构件的特点,进行三维设计。同时,由于BIM技术具有优化性和模拟性,还能够实现线上参数自动修改等,有效提升了预制构件设计的适配度,减少了装配式建筑管理中的返工率。
1.2有助于实现对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监督,减少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流程虽然得到了简化,但是前期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和运输等依然需要完善的沟通和管理。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忽视前期管理,导致预制构件相关参数获取不及时不准确、运输过程中防护不到位、组装过程中更是出现预制构件型号混乱等问题,不仅降低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效率,更是增加了其施工隐患。BIM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监督,利用信息系统对装配式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进行归档管理,实现规范监督和管理,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装配式建筑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3有助于把控装配式建筑工期,避免工期延误增加工程成本支出
装配式建筑工期的把握同样十分重要,工期延误不仅需要承担合同责任,还会增加工程成本支出,损害建筑参与方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部分施工人员以及现场管理人员对预制构件的了解不足,将其简单视作物料装配的工作,尤其是在预制构件堆放混乱的情况下,更是增加了装配难度。部分施工人员在现场会找不到适配型号的预制构件,继而导致施工效率低下。运用BIM技术,能够配合RFID芯片的植入有效管控预制构件的摆放和存储,快速有效地找到相关预制构件的存放位置,推动现场施工井然有序地开展。这样一来,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把控建筑周期,保证按期完成工程装配建设。
2、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2.1设计阶段:打破信息壁垒,减少设计变更
设计阶段是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一阶段对于预制构件的设计对后期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影响。运用BIM技术,能够有效打通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壁垒,为设计师提供全方位真实有效的信息支持,减少设计变更。首先,BIM技术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为设计人员提供真实有效的施工现场水文地质等地理信息支持,构建起真实完善的BIM建筑模型,帮助设计人员直观体会施工现场的情况,从而优化预制构件的设计,有效规避现场施工以及后期运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或者质量风险。其次,BIM技术的应用,能够构建起三维模型,且在这一模型中,一个参数变动,相关参数也能够随之变动。这样一来,能够大大提升设计效率,减少设计失误。同样的,建筑相关参与人员也可以在BIM技术支持下,更为直观地了解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的设计,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设计人员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参数调整,提升预制构件设计的完成度。最后,BIM技术具有优化和模拟功能,还能够模拟预制构件的装配过程,帮助设计人员及时发现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冲突的地方或者不合理的地方,防患于未然。
2.2生产运输阶段:添加RFID芯片,追溯预制构件的生产与运输环节
添加RFID芯片,能够对预制构件的生产、制造、运输和装配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还能够有效追溯相关环节的负责人。这样一来,在BIM技术以及RFID芯片支持下,能够强化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效率和监督管理效果,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对相关负责人追责,也能够提升预制构件整个生命周期的生产和管理质量,避免不合格或者质量不佳的产品流入装配环节。
2.3施工阶段:利用可视化和模拟性优势,模拟施工,减少施工失误
在施工阶段,运用RFID芯片能够有效确定预制构件的存放位置,提升施工效率。同时,也能够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和模拟性优势,模拟装配过程和装配效果,调整装配的角度和吊装高度等。这样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就能够保证一次成功,避免返工产生的时间成本和机械成本等。运用IBM技术在线模拟施工,能够有效减少施工失误,对于现场安全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2.4运营管理阶段:信息归档管理,优化管理方案
在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运营管理阶段是最终阶段,也是保证其最终使用质量和相关参与方口碑形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运用BIM技术进行信息的归档管理,能够优化管理方案,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将BIM技术与物业管理部门对接,形成产业链管理层面的信息数据共享,能够帮助装配式建筑运营管理阶段采用更为贴合建筑实际的方式和方法,有效控制成本和保证管理质量。
结语
装配式建筑是直接将预制构件装配在一起就能够完成建设的建筑工程,其中的预制构件可以批量生产。这样一来,建筑工程效率能够得到大大提升,工期也能够被有效缩短。但是,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和适配性也成为装配式建筑工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周期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信息整合,从预制构件的设计信息整合到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溯源管理,再到模拟施工和模型构建等,都有效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周期管理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乔丽丽,陈群,陈哲.基于需求端视角的装配式建筑激励政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20,18(03):288-292.
[2]施丁平,孙丰.装配式墙板BIM模型钢筋自动生成程序的开发[J].山西建筑,2020,46(12):4-6.
[3]田晓坤.浅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监管平台[J].山西建筑,2020,46(12):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