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冼来娥
[导读]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标准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
        摘要: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标准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与传统的建筑工程不同,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较高,如果工程造价预算不合理,会增加工程建设成本控制难度,为了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本文重点探讨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引言
        与传统的现浇式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存在节省劳动力、降低碳排放、缩短施工工期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和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然而,在其推动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如构件连接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行业标准规范仍未形成。在这些阻碍因素中,最主要的仍是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成本高于现浇式建筑。因此,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组成并提出建筑成本控制对策,对进一步推广装配式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1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成本高的原因及成本构成分析
        装配式建筑的主体是大量的PC预制构件,这些预制构件在工厂里被生产出来,而工厂距离工地的距离比较远运输成本也比较大。另外在预制件生产的过程中,首先在现阶段PC预制件的在建筑物的使用比例比较大,而其PC预制构件率必须要在53%,在原来22%基础上提升的比较多,生产预制件的工厂比较少,就造成了一定程度市场垄断,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PC预制件的价格偏高。其次装配式建筑的预制件的体积、重量都比较大,在运输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运输成本比较高。最后因为装配式建筑的使用率不高,预制件不能批量生产所以单个成本提高,又抑制了市场的扩展,最终形成了恶性的循环。规模生产的效率和成本都将大大降低,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进行良性循环。装配式建筑的工艺流程、技术操作与现场施工相比技术要求等均有很大的不同,制作运输环节的增加,让装配式建筑的建筑流程有所不同。
        1.1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图对细节的设计更加规范,有些建筑还需要对墙面和框架进行装修。设计师在设计构图的时候,需要对预制件的设计进行的延伸设计、细节设计、图纸的设计和设计时的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另外在进行建筑图纸上的二次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图纸进行拆分设计,平面拆图、构建拆分等,还要进行细致的构件制造说明,增大了设计成本和难度。
        1.2制作阶段
        在预制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造工人根据图纸的需求,进行建造。PC预制件的原材料、制作设备的投入都比较大。另外现阶段精通预制件建造的技术工人十分短缺,需要引进专门得人员对工人进行培训山岗操作,增加的培训成本属于隐形成本,管理费用也随之提升,而且预制件订单的数量少,成本得不到合理的分担。
        1.3运输阶段
        制作好的预制件因为其工厂本身距离较远,需要用交通工具将预制件运输到工地进行组装。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车辆使用费用、专用托架费用。为了避免构件之间摩擦和碰撞,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距离要足够,否则影响了构建的质量要重新加工。一般运输使用的车辆的数目非常多,大的构件药单独运输。
        1.4安装阶段
        安装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安装人员和设备的费用,工人工资、吊车等设备的费用;安全设施费用,保护网、保护用具;构件管理费用等。首先对于人工成本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要求高,要对施工工人进行前期一定时间的培训。其次场地管理费用的增加主要在于装配件的体积大,不能一次性安装完的构件要在现场进行管理,防止损坏。
        2强化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2.1项目设计成本控制
        设计是成本控制的源头。设计师不仅仅要考虑立面效果、平面布局,还需要考虑生产线如何排布、是否能够脱模、施工吊装组织等等。把构件生产、运输、储存、吊装多方面因素,都融入到方案、扩初、施工图中,才可能控制住成本。


        2.2预制构件制作与运输成本控制
        在编制招标控制价时,预制构件通常情况下按成品采购+运输+吊装+税金及其他组价。因此预制构件成本实际包含生产+运输+吊装费用。
        现有PC生产方式一般为两种:固定模台和流水线。固定模台对于生产超大型构件、异形构件、预应力构件等具备相应优势;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于生产叠合楼板、墙体等构件具备优势。庞大生产线管理难度大、质量控不住成品率低。构件生产工厂不必追求“大而全”,做到“小而精”,就能降低质量和管理成本。
        PC构件在运输过程中特别讲究,要满足构件的放置、吊装、构件长度、高度以及重量等要求,必然增加构件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还在于特殊运输车辆的开发,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频次。
        2.3建设项目全过程协同管理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力应用BIM技术和大数据。通过BIM技术在某个项目中对生产、施工进行多维度优化和数据化管控,提高工业化建筑的造价、进度、质量、安全四个方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4政策
        我国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市场份额小,预制构件生产规模效应尚未出现,未能体现产业化高效优质经济性的明显优势,一定程度增加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成本,从而影响了建设单位的积极性。因此,各地方政府不仅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扶持政策,还需因地制宜地健全扶持政策落地实施细则,提高建筑企业参与意愿,扩大装配式建筑的市场需求,满足PC构件企业产能,形成规模经济。
        2.5推进造价部门计费依据调整
        现阶段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件制作的工厂较少,装配式建筑应用不够广泛,在造价部门的定价过程中可以参考的企业不多。定价体系中价格的定额与工程直接费为参与取费,因为预制件的工艺复杂、混凝土之间的成本高,造成了价格高。若预制构件安装类属设备安装定额,以直接工程费中的人工费为基数参与取费,便能较大程度降低成本。
        2.6加强装配式专业人才培养
        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工作。在构建生产和安装过程中的工作人员非常的短缺,技术要求高、精度大,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不达标就限制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的提高。例如竖向构件的浇筑安装就比横向构建的施工复杂的多,安装质量等也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密不可分,所以要抓紧培养一批高端的技术人才,弥补现阶段人员不足的劣势,可以节约人工成本、施工现场管理成本等。
        结语
        装配式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是现阶段发展中因为成本因素所造成的瓶颈需要尽快的被打破。目前依赖政府补贴和鼓励的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政府、开发商、施工方等努力下,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以技术的提高推动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2]贾宏俊,许云萍.基于AHP的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07):79-83.
        [3]王玉龙.浅议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与对策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8,40(08):125-128.
        [4]王玉龙.浅议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与对策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8,40(08):125-128.
        [5]孟楠.“成本”不会掣肘装配式建筑发展[J].建筑,2016(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