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刘志涛
[导读] 房屋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处环境复杂,自身承重以及外力影响都会考验建筑结构稳定性
        摘要:房屋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处环境复杂,自身承重以及外力影响都会考验建筑结构稳定性,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变形缝,为结构应力提供缓冲,延长建筑使用周期。本文即是对施工结构中的变形缝进行研究,说明其设置必要性、常见种类以及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变形缝施工
        前言:房屋建筑结构稳定性强弱与其所能服役时间密切相关,科学构建结构变形缝,可以使房屋建筑在受到地震外力冲击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结构调节,避免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硬性伤害。变形缝是在房建工程技术发展中出现的建筑技术,如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1.在房屋建筑中设置变形缝的必要性
        气候变化和一些地质波动对建筑而言是一种考验,而且在房屋建筑服役期间,这种考验会频繁发生,无论是地震还是自然环境的温湿度变化,都会对房屋建筑结构造成或强或弱的消极影响。作为承重的最基本结构,房屋建筑的地基也极易出现不均匀沉降。若房屋建筑处于地震频发地区,房屋建筑结构还需要抵抗地震作用的影响。房屋建筑的基础结构应力有限,必须在结构中加入变形缝,使其结构存在灵活空间,增加结构应力,从而提升房屋建筑的生命周期。
2.变形缝常见种类
2.1伸缩缝
        伸缩缝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升房屋建筑结构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也有许多业内人士将其称为温度缝。设置伸缩缝之后,房屋在受到温度变化出现热胀冷缩时,其结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住该变化,防止结构变形,使房屋建筑的墙体不会轻易出现开裂情况。简单来说,伸缩缝对房屋建筑起到分割作用,使温度影响下建筑结构不会产生过于严重的变化,调和建筑结构的刚性,使其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2.2沉降缝
        房屋建筑经常会发生不均匀沉降,这种不均匀沉降作用出现的诱因较为多样,建筑结构和地质条件都可能是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不均匀沉降对于房屋建筑的破坏性较强,极易引起其结构整体性变差,导致房屋建筑出现开裂,若不均匀沉降程度较深,还可能造成房屋坍塌。沉降缝从水平方向对房屋结构发生影响,使房屋结构被划分为各个单元,可有效降低沉降作用对邻近房屋的影响,降低不同楼体之间的联系紧密性,降低沉降影响。
2.3防震缝
        地震发生时,地面震动不均匀作用力影响下,地面建筑无论规模大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一般情况下,房屋建筑越高,受到震动影响越大。若房屋建筑不具有良好的防震抗震性能,则在遭遇地震时墙体极易出现裂缝,这是因为房屋墙体往往刚性有余而延展性不足,在强烈作用力下发生开裂几乎是一种必然。针对此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防震缝,并根据不同的防震强度规定不同的施工技术要求。设置防震缝以后,即使房屋楼板存在较大高差,或者房屋建筑存在错层,也可对地震作用产生限度之内的抵抗能力。防震缝的原理也是进行建筑物结构分割,分散应力作用,从而增强稳定性。
3.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
3.1梁模板技术
        按照图纸要求确定梁的建设位置,固定梁底模板,梁底模板安装完成后搭设侧面模板。在过程中,应预留变形缝模板一侧,最后搭设该部分。与变形缝密切相关的侧面模板无需额外加固,但需要使用撑条,以保证底部模板与侧面模板之间处于垂直状态。使用圆形钉对梁模板进行侧面加固,保证模板撑条之间形成稳定结构。撑条数量和间距应根据梁的规格来决定,若梁截面不超过30X60,侧面模板支撑条间距通常为10~20厘米之间,常规情况下该间距不应超过20厘米,以免模板因自身刚度水平影响发生损坏[1]。
        在进行梁模板变形缝施工时,梁模板下方木方应宽于模板间距1厘米,以确保梁侧模板不会露出木方之外。

为防止梁变形,应在钉入钉子时采取交错的钉入方式。钉入时应预留0.5厘米外露,便于后续起钉。若梁截面较高,则应加设更多数量的水平方向撑条,杜绝梁变形。梁模板撑条间距一般在1~1.5米区间,PVC管也可起到良好的加固作用,该管主要应用于侧面模板。还应使用封盖进行侧面模板密封,防止混凝土施工造成变形缝堵塞。
3.2柱模板技术
        柱模板变形缝在开始施工之前,应认真阅读图纸,关注重点标注部分,进行技术交底,从图纸中可了解到柱结构在房屋中所处位置,以及该柱的规格、尺寸等详细数据。经过放线,对柱位置进行施工定点,其后在进行柱模板浇筑搭设时应围绕该定点进行,防止位置偏移。搭设模板应预留变形缝一侧最后进行搭设,其余三面柱模板按建筑要求搭设完成,在此部分施工中应保证将柱结构中的钢筋捆扎牢靠。对三侧模板进行必要校正,确保位置无偏移,即可开始变形缝一侧模板的搭设施工。模板安装时应确保水平垂直和与邻近模板垂直。为保证模板稳定性,还应在模板外侧加设支撑装置,并使用圆钉将二者固定为一体。因为柱模板后续需要拆除,所以在钉入圆钉时不可钉实,而应外露0.5厘米左右,以方便届时起钉。
        梁模板与柱底面应保持在相同水平线位置,且梁柱相交位置应由梁模板位置决定,做到“柱随梁走”。柱模板变形缝所使用撑条间距应在10~20厘米之间,加设撑条时不可妨碍拉结栓。变形缝施工需要在柱上嵌入螺栓,应使用加长钻进行开孔操作。梁柱模板加固结束后,应对加固情况进行系统排查,保证无遗漏或缺陷,使后续钢筋混凝土部分可以顺利施工。模板拆卸时变形缝模板应在最后拆除,在拆除该部分之前先起钉,然后拆掉起支撑加固作用的撑条和模板。
3.3伸缩缝技术
        伸缩缝施工时应牢记的技术要点为必须使用足够的配筋,尤其是在连接房屋顶层以及内墙、山墙时,适当增加内部的配筋数量,可以使建筑物对温度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还可通过隔热材料的应用,降低房屋建筑受到的热胀冷缩影响。混凝土在温度变化作用中会发生热胀冷缩,为防止该变化对房屋结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应设置伸缩缝,使房屋建筑对温度变化的应力增强。通过双柱和双墙结构的设计,可以将房屋建筑顶面和其余结构部分分隔开,构建控温区,使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降低温差的负向影响。
3.4沉降缝技术
        房屋建筑在自身承重等因素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较大。沉降缝可缓解房屋建筑受到的此影响,科学设计房屋地下室。不均匀沉降问题是沉降缝施工中的技术要点。为避免或减轻不均匀沉降,在进行主楼和附属楼施工时,应采取由主到附的施工顺序,防止两个楼体之间发生沉降影响。附属楼修建中,应将其核心支撑落在悬挑上,使两个楼体沉降基本同步。两个楼体间不应设置支梁,以防发生整体失衡。沉降缝的宽度一般在3~12厘米区间。
3.5防震缝
        防震缝设计应基于建筑所在环境地震影响强度而定,该地地震频次高强度大,则房屋建筑的抗震指数要求也更高。抗震缝施工时应结合建筑高度,加大构造和连接。顶梁与梁托粘合处,不可将梁身所有重量落在梁托上。若房屋建筑结构复杂,必须加强主体抗震性能。针对房屋建筑整体结构进行分析,抓住抗震薄弱点,以完善整体防震缝施工科学性。防震缝宽度一般为5~10厘米[2]。
结论:综上所述,变形缝对现代房屋建筑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其优点十分明显,但在房建工程中设置变形缝并非简单工艺,需要根据变形缝在建筑结构中所处位置不同进行贴合实际的施工,抓住技术要点开展变形缝施工,可以提升变形缝的施工质量,使其发挥应有影响,对建筑稳定性起到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梅琦,罗淳,左骁等.分析建筑工程中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19):36-37.
[2]孟令堤,吴志毫.建筑工程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要点[J].建材与装饰,2018(11):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