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如何提高建筑的抗震效果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想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不仅需要从建筑物所在位置的地质构造入手,还要考虑建筑物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因此,为了使建筑物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能,需要对其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技术;应用
引言
目前,我国频频发生地震灾害,极大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缩减地震危害范围。尤其是在设计建筑时,迫切需要强化抗震设计,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1建筑抗震必要性概述
随着地震现象的频繁出现,人们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能逐渐重视起来,特别是深受地震灾害的区域,建筑均采用防震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是一种危害十分巨大的自然灾害,抗震建筑的设计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发生时能量的局部集中,其采用巧妙的布局与结构,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也与普通建筑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的建筑对抵抗地震这类自然灾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并不处于地震多发区域,但其仍存在地震的可能性,抗震建筑的设计能够大大地保证建筑的强度与韧性。而且,这种设计给人们的心理上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障。
2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2.1注重对施工场地的科学处理
建筑工程中施工场地处理是否有效,与其结构抗震设计水平能否提升、性能是否可靠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实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的过程中,应对其施工场地科学处理进行充分考虑。(1)了解施工场地的具体情况,落实与之相关的处理工作,并根据建筑选址要求,为其地基结构稳定性提高提供参考信息,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效性,全面提高其应用质量;(2)当施工场地处理工作完成后,可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满足其设计工作高效开展要求,优化建筑使用功能,避免引发其结构应用问题。
2.2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平面设计
平面规则与建筑物的稳定性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其是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抗震建筑的平面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比如,凹陷口的深度与宽度,其直接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其平面规则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对于建筑凹口不符合标准的建筑要进行重新设计或者采用一定的补救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凹口不符合标准的情况,通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弥补:①以材料的选择弥补设计的缺陷。通常选择刚性材料建设顶部,当然,也可以选择韧性好的材料建设凸出的部分的顶部;②如若建筑构架相对简单,即可以均采用韧性较好的材料建设其顶部,这还有利于相关数据的计算。
2.3依据抗震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对建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巧妙的结构能够大大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现如今,已有很多用于抗震的建筑构型,其在历次灾害中优势显著。而且,现在的抗震建筑设计将建筑机构作为重点,除了巧妙的结构之外,还对结构局部的材料十分重视。而且,如今对抗震建筑性能的评估需要依据其结构进行。通常情况下,在建筑结构的主体部位主要以强度和韧性较强的材料为主,这大大提升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能。此外,许多设计人员还会对结构局部进行加固,为其安全又筑一道屏障。例如,建筑整体建构设计完成后,对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或者利用模型进行测试,找到其薄弱环节,在此部位进行局部加固,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为建筑稳定性提供重要保障。
2.4合理利用防震缝
在对体型不规则的建筑进行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增设防震缝。设置防震缝的过程中,需充分结合建筑要求、抗震设防烈度等多个因素,使防震缝两侧建筑相互独立,从而形成抗震性能优良的平面单体。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高度与防震缝宽度联系密切,高度不足15m时,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100mm。如建筑高度超过15m,则可结合工程设计的抗震设防烈度及高度增加防震缝宽度。此外,防震缝宽度也需根据实际结构形式进行调整。在防震缝宽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保证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防震缝宽度是框架结构的70%以上。在其结构设计阶段,主要影响因素与框架结构基本相同。在设计剪力墙结构防震缝宽度的过程中,要确保该数值满足框架结构参数的50%以上。
2.5消震和隔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建筑物的体积和形状对抗震的影响很大。形状规则的建筑物将表现出更为良好的抗震性能,但由于建筑结构要求满足功能性使用的需要,留给建筑结构发挥的空间有限。因此,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其中一个主要方法就是推广消震和隔震措施。当前,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房屋建筑都采取了一定消震和隔震措施,尤其是对建筑来说更是如此。消震和隔震措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房屋建筑的刚度进行控制,能够使得房屋在地震发生时处于塑性的状态,使地震所带来的强大能量大部分都被消耗掉,建筑物本身所承受的地震的压力变得非常小,增强建筑物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
2.6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所谓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利用一些耗能杆件的屈服和弹塑性变形来消除地震能量,从而使得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避免构件因为地震作用力的影响而出现破坏。因此,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能够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遇到强震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变形时间来保证建筑物不会马上脆裂破坏,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同时,还需要考虑余震的影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余震的作用导致建筑结构损伤的积累而导致建筑坍塌。
2.7落实好截面抗震验算工作
通过对建筑自身情况及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的综合考虑,为了增强其截面抗震效果,则需要落实好验算工作。(1)注重非抗震承载力设计值选用,将承载力抗震调整系统与其联系在一起,为建筑截面抗震验算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其验算准确性,满足建筑结构科学应用要求;(2)借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优势,高效地完成建筑截面抗震验算工作,促使其设计内涵更加丰富,实现相应的设计目标。
结语
在如今人们追求建筑安全性的时代,抗震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市场,而且,设计抗震建筑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元化抗震设计原则,并保证各部分功能有效发挥,同时,要科学地进行结构设计,对结构强弱的分布要合理。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建筑高度和宽度、规范平面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科学设计布局,以此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李子懿,肖从真.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J].建筑科学,2019(9):120-125.
[2]阴召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不足及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7):73,76.
[3]袁树东.基于框剪结构体系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研究[J].居业,2019(5):31,33.
[4]丁士哲.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