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文化种子埋在乡村。现代乡村人对自己的乡村文化逐渐淡忘,乡村文化和建设正面临严峻挑战。在开放的生态网络建设中,乡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观表现。乡村美,中国才能美,乡村强,中国方能强。因此,乡村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与发展和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就解决安徽省罗里村现状中的部分问题和促进罗里村振兴发展,进行罗里村规划的建筑设计说明,设计方案具有功能性和景观性。希望通过规划能吸引都市的人们感受乡村的美,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罗里村、农耕、民宿、自然
1.场地调研
1.1 区位介绍
罗里村位于高县城西城南23公里外的云岭镇。罗里村是革命老区,也是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的所在地。村落东邻、京云路,南、西沿青弋江,北望长江,风景秀丽,总面积3.2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566人,耕地面积2600亩,干地800亩,全村山庄面积3000亩。罗里村曾被评为旅游特色村和宣城市美丽村示范点。
1.2自然景观
1.2.1地势地貌
罗里村位于平原丘陵地带,村落四周群山环绕。罗里村的地势比较低,大部分建筑是在海拔100米左右的海拔范围内,总体上比较平坦。
1.2.2气候
罗里村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气温适宜,年均气温为15.6 ,冬季气温低于0度,夏季雨水最多,村落四季呈现出雨热同期、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气候湿润,适合发展农耕和旅游业。
1.2.3植物
罗里村的自然环境优美,植物资源丰富。有竹子、松树、樟树、灌木,有长枪、小檗、黄金榕、枸杞骨、白鹭等。药用植物主要以丹皮为主。
1.2.4农田
农田是村庄里最主要的自然景观,罗里村的农田景观以油菜花梯田和水稻梯田为主。
1.3 村落景观
1.3.1布局形态
罗里村住宅是依山建造的,空间形态大部分是背山面水,村庄空间和对面的云岭头合为一体,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公共建设和旅游名胜商业街沿着村口和主要道路的位置上分布。
1.3.2建筑形态
罗李村的民居建筑已经逐渐失去了自身特色,其整体充满了“洋气”,两到三层的小洋楼拔地而起,罗马柱赫然在列。原本曲折野趣的村庄小道逐渐消失,道路扩张,本乡土特性和和建筑元素从村内居民建筑中开始完全消失,再没有了以往的乡土氛围和浓郁村庄味道,村庄的面貌和当地传统文明也受到了破坏性的打击。
大部分居民建筑为各种颜色的现代砖混结构,部分居民建筑为砖木瓦房,保留了马头墙,灰砖或泾县特色花砖的元素,房子前面的房子后面通常有一些细微的排水口,在急流或多雨的环境下方便自然排水。
1.3.3道路形态
道路硬化好,村庄里基本上为水泥,沥青硬化路面。
1.3.4红色文化
罗里村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有军队司令部、水利机械所、政治部、营部、军队大会堂、中国共产党中央东南局、热事务团、礼太桥等10处,并新建了《云岭碑园》、礼太铜像广场、宝座展览、特战等设施。博物馆里有价值的各种照片、文化遗产、资料达4000多件。与复原展示和辅佐展示一起,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新者汗马功劳,包含震惊中外“皖南事件”。
1.3.5民俗风俗
云岭镇上竹马灯、傩戏、舞龙灯等风俗文明资源丰富,在建筑中体现出了木雕、石雕、砖雕
1.4现状总结
1.4.1人居环境质量待完善
垃圾收集和转运装置不完善,村庄内一些闲置用地变成了垃圾临时堆放点,对乡村内部的公共环境卫生缺乏管理,严重影响了乡村环境的景观风貌。村民的生活服务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休闲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够满足村民日常放松休闲等其他方面的需求,街道距离村庄较远,影响村民日常采购。公厕、健身广场简陋,缺乏公共休闲活动区域。
1.4.2村民乡村的归属感逐渐丧失
青年丧失了对乡村的认同,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变的模糊,正逐渐丧失。村中人口老龄化严重,许多青年外出打工,不断远离乡村靠近城市,价值观不断改变,云岭当地传统手艺无继承人而逐渐失传,传统乡村的文化特色也正在逐渐消失。
2.罗里村规划建筑设计策略
2.1农耕文化馆设计规划
2.1.1设计背景
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个村落的农耕文化不容忽视。农耕文化分为农耕物质文化和农耕非物质文化。农耕物质文化即农作物、农用建筑、农耕服饰、农耕器具等;农耕非物质文化即为农事节日、农事文化、农事礼仪。而在罗里村的振兴与发展的过程中,农耕文化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村民和游客的精神文明需求,让大量流失人才回归乡村,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带动罗里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罗里村经济收入。
2.1.2设计灵感来源及说明
罗里村有大面积的油菜花和水稻梯田,农耕文化馆的造型来源于罗里村的梯田,将梯田从地面贯穿至屋顶,绿色屋顶通向建筑二层,体现了回归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概念。在绿色屋顶俯视农耕文化馆周围的油菜花田景观。同时绿色屋顶能够吸收热量,保持建筑冬暖夏凉,缓解排水压力。
农耕文化馆连接村落规划区主入口停车场,具有公共性和指示性。梯田造型模糊了地面与屋顶的边界,同时能够吸引人流,为村民和游客活动提供更多使用的可能性。建筑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和混凝土墙拼接而成,与屋顶形成对比,并吸引人们的视线,梯田造型也由室外延伸至室内,通过重复和变化营造自然的环境。
2.2民宿设计规划
2.2.1设计背景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迅速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重要的产业之一,而民宿是乡村旅游的特殊体验产品,为游客提供了真正的乡土文化和慢节奏的生活的体验。民宿也是承载这片土地文化积累的农村文化载体之一,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文化积累,在民宿设计中,也要像罗里村最原始质朴的环境学习。罗里村位于我国中部的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随着季风的传递,降水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本次毕设在民宿的设计计划中也考虑了季风因素。
2.2.2设计灵感来源及说明
民宿建筑造型源于灵感来源于传统中国画的”S”形构图,将这种曲线构图结合当地自然形态融入民宿造型,突出建筑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民宿中庭沿屋顶造型线设计人工小池塘,起到蓄水功能,收集雨水,重现山水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协调,围绕池塘的外部坡道为民宿空间创造了一个流动空间,连接民宿地面至屋顶,展示了丰富的景观效果。
2.3居民建筑改造
对于民居的建筑形态,我们尽可能的采取引导的措施,提供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方案。对于已经建成完善的小洋房我也提供一些改进的方案,供村民自主选择,充分地尊重村民地自主意愿。(图2.3-1民居改造建议建模)

图2.3-1民居改造建议模型
总结: 乡村建设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愁是人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感,本次建筑规划设计,在传承中进行创新,想要展现出罗里村的独特性,能够让罗里村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吸引更多人参与乡村建设,向乡村输出,使乡村振兴持续发展。同时激起更多人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的乡村文化,延续乡村传统文化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