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建筑项目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建筑结构总体建设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框架式建筑结构总体建设期间施工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标准。基于此,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框架式结构较为常见,在框架式结构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期间,对各项施工技术有着极高的标准与要求。对此,深入研究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部分建筑工程各项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把握施工技术实操要点,现实意义较为突出。
1框架结构概述
建筑框架式结构,指的是借助钢混材料进行房梁制作,便于提升高粱柱自身承重力。在结构类型上,以半现浇类型、全现浇类型、装配类型、整体装配类型为主。伴随着国内建筑项目的逐渐增多,建筑形式也多种多样,框架式建筑结构得以广泛应用,在结构楼层、高层建筑中框架式建筑结构十分常见。
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中模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2.1基础模块安装技术要点
在完成垫层施工后,负责建筑工程项目的单位需要让相关的施工人员每日按时对垫层的水平基础进行准确测量,保证建筑整体的综合质量。施工人员需要灵活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如基础平面尺,并利用相应的标记工具将暗柱角进行重点标识,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数据误差。在正确的安装基础模板之后,能够有效的提升基础模板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1]。
2.2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要点
在对主体结构进行施工时,需要重视立杆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保证将每一根立柱都打实、打准,进而保证立柱的稳定性。首先需要让立杆能够平稳的立于水平面之上,其次需要对上方建筑模块和建筑结构的支架进行检查,保证上层模板安装的稳定性和正确性,使立柱能够拥有较好的承载性。如果立柱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弯曲或者变形的状况,则代表立柱的承载力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无法使下层楼板结构进行抽取操作。在进行立杆安装时,还要注意上下层模板之间的支柱位置,两者不能够出现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如果施工出现错误,会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施工质量。由此可见,在安装主体模板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正确的标准以及规则进行安装,保证施工流程能够稳定进行。
2.3模板拆除要点
在建设建筑框架结构的过程中,模板拆除属于重点施工环节之一,对建筑整体质量有重要影响。在拆除模板时,需要严格按照原本的施工顺序来拆除,先将后续环节中的支立模板拆除,之后再拆除施工过程中最初支立的模板。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先拆除承重能力较弱的模板,再拆除承重能力强的模板,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2]。
3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控制策略
当前阶段,城市发展进程面临用地紧张问题,为改善此现状,建筑业提出了高层化建设方向。此发展建设方向,虽能够节约用地资源,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究其原因,高层建筑的逐层累加重力与负荷力巨大,需要与之对应的墙体、柱体来提供支撑。此时,施工技术人员需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质量效果控制。但在实际施工技术运用过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未能将各项技术运用方法进行针对性控制,这就导致框架结构模板、钢筋以及混凝土等结构作用效果达不到工程建设使用预期。为此,工程建设者应对当前框架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运用局限问题进行分析,以在明确控制重点、难点的情况下,采用具有适用性的技术方法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整体质量效果。
3.1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3.1.1施工前准备工作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即将技术运用重点放在施工材料与焊接施工上。材料准备是指,处理散装材料时,采用绑扎固定方法,将其放置在安全位置。又或者,将绑扎好的散装材料固定在钢架上。对于堆放于地面的钢筋材料,应按照规范标准要求进行严格管理,以避免其滑落对场地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威胁。
具体而言,就是利用油布对其进行覆盖,并将重物放置于油布上,以避免其出现滑落现象。
3.1.2焊接施工准备工作
焊接施工的准备工作就是在焊接作业前,按照规范标准流程进行必要的焊接试验,即对每批钢筋进行性能质量检验,以判断是否处于高稳定性的性能使用状态。同时,还要进行取样力学试验,当钢筋材料的性能质量满足规范要去,就可抽样检查焊接作业的质量,以为钢筋工程的建设效果提供保障。
3.1.3放样与下料施工控制
施工建设前,应对放样与下料作业进行一定的余量控制。这是因为,焊接作业完成后,焊缝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线性收缩现象问题。如,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梁会出现拱起问题。故而,适当的余量,是强化框架结构钢筋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内容。进行钢筋安装中,要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抽查,在抽查中要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检验分析,保障其在合理规范的偏差范围中。
3.2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2.1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施工过程应将立杆建立在坚固平面上,以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提供支撑。此过程,在实际进行框架结构的模板施工过程时,施工技术人员应保证作业完成后荷载承担完成仍不会出现压垮等问题现象。如步骤与规范标准不符,就会导致下层支撑构件无法去除。故而,施工技术人员应对前一模板进行固定,而后,再进行后续的模板施工操作。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对这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造成影响,还会增加工程建设预期,进而降低工程项目框架结构的造价成本控制工作质量。为此,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标准来着手进行主体结构模块的施工控制[3]。
3.2.2模板拆除作业
模板拆除作业应按照规范标准,先进行后续施工模板拆除,最后进行先施工模板的拆除。此外,还应有限拆除承重少甚至是不承重的模板,而后,在逐一进行承重较大的模板。此过程,施工技术人员应注意模板拆除后,应立即送离至场地外,以避免对模板拆除作业人员带来伤害影响。
3.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以某地的建筑工程为例,其总建筑面积约为54万m2,主楼为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楼层实际施工使用的混凝土规格要求,如表2所示。
表1楼层施工混凝土规格要求
根据以上工程建设要求,一方面,建筑框架结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应将重点放在原材料性能质量的控制工作上,即保证进场施工使用材料均具备质量合格证书。这里的合格证书内容,应包括混凝土材料的出厂日期、强度级别等信息数据。技术人员应按照规范标准进行严格检查审核,以避免因施工材料导致混凝土工程建设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影响。另一方面,配合比的控制,应将技术运用重点集中在水泥强度与混凝土材料和易性上,并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来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此过程,对于施工过程的变动问题,应对用水量与体积变化率进行控制,即通过调整水泥量来使配合比始终处在要求范围内。框架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针对规格与标准不一致、焊条型号不适用、箍筋尺寸大小与标准不符以及焊接接头失稳等问题,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优化。如此,建筑物的建设使用就可满足用户基础功能需求基础上,强化结构作用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筋工程与模板工程的施工建设,需应遵循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规范标准与适用性原则,来提高各项施工操作的质量与效果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罗成希.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1):60-61.
[2]何敏.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分析[J].四川水泥,2019(09):116.
[3]潘叶.浅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J].四川水泥,2019(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