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正日趋完善,尤其是建筑行业,作为提升我国经济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在此种背景下,建筑企业有必要寻求更为精确完整的管理模式,用于全方位地推进现下建筑施工管理的建设,不断优化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及质量。由于可获得利润的不断缩减,导致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越发增多,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迅速寻找到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并予以有效管控。本文主要从危险源管理角度着手,分析了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策略,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
关键词:危险源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控;基本策略
建筑行业向来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具备较高危险系数的行业。在最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使得其对建筑行业的关注力度越发增加,建筑施工安全性在此种情况下占据着崭新的发展地位。在具体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危险源控制从属于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将会直接关系到工程基本质量。由此可见,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控的策略的重要性。
一、建筑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管理特性
首先,危险源具备显著突发性,能够提供的预警时间往往少之又少。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危险源从隐患产生到最终爆发经历的时间通常极为短暂,并且大部分危险源都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可以明确危险源的爆发极为危险。
其次,高度不确定性,建筑施工规模较为庞大,各种危险源的出现并不会按照特定规律,而是随机引发,并且受到外部触发的可能性要更高,如果想要精准地预测危险源的位置并予以迅速处理,显然是较为困难的。
再次,潜在性。第一,危险源通常会潜藏在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管理的过程中;第二,危险源虽然已经暴露,但是却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危害,这就导致相关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危险源。建筑危险源并不一定会引起事故,但是只要存在危险源,那么就会有发生事故的概率,所以即便是没有造成实质性危害的危险源管理也需要予以充分关注方可。
最后,连带性。从本质上来看,建筑施工现场的危险源通常具备引发连锁反应的能力,如果出现安全问题,时间通常表现为紧缺,并无充足的时间寻找与其对应的解决方案,这导致指挥系统与事故当事人的利益均衡点丢失,加之于应急处理并不科学合理,最终便会引发连锁反应,威胁到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二、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漏洞的原因
建筑施工项目建设的每个作业环节中都包含大量危险源,此类危险源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建筑施工流程的正常进行,因而针对性地予以识别管控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将会极大程度地减少施工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的安全问题数量,进而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建筑施工安全性。如果想要精准识别危险源,则首先需要明确引发危险源管理漏洞的原因:
(一)安全意识薄弱
人员因素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核心组成,其主要表现为相关工作者的安全意识的缺乏,进而会产生诸多违规操作以及违章作业问题。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工作者的安全意识严重缺乏的核心原因在于内部人员流动性缺乏,人员组成并不均衡,专业能力水平良莠不齐,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并不到位,并未帮助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在此种情况下,其对危险源的判别显然会受到影响。
(二)监管力度较低
就目前来看,我国所建设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尚且不够科学完整,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对建筑施工项目中危险源的辨别与控制方面,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并未切实有效地应用科学、经济以及法律手段,因而导致监督力度严重降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建筑施工项目的开展。
(三)安全技术过低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特型建筑、组合建筑的数量越发增多,这在施工过程中表现为技术设备的更新迭代,同时也证明着危险源数量以及其类型的增多。
但实际上,现代建筑行业对危险源管理的认识仍旧不够深入,作业人员对各种新型技术的认识仍旧不够深入,无法切实地提升管理水准,这将会给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管控带来诸多影响。
三、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一)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建筑项目施工单位所开展的任何工作都应该将安全放置于首要位置,可以说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是建筑单位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建筑项目施工单位需要全方位地扩大宣传教育力度,促使企业内部员工明细基本的安全守则,保证一线员工能够明确安全生产控制大于一切。如果情况必要,那么建筑施工单位还可以聘请充足的专业人员,用以为建筑单位内部的员工提供培训教育,全面强化其对安全知识的理解,播放部分施工现场经常会出现的安全事故视频,以此来帮助其明确部分危险源存在的位置,有意识地避免此类危险源的出现,并行之有效地寻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全面提升对建筑单位的监管力度
如果想要切实有效地强化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管控力度,不仅仅需要建筑施工单位自身的踊跃投入,政府部门也具有极为重要的责任,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好属于自己的责任,及时地参与到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视察中,对各种不规范行为予以警告处理,全方位地提升对建筑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如果发现建筑施工单位存在任何管理问题,都需要及时反馈,并要求限期内整改,如果情况必要,甚至可以利用行政处罚的手段来避免施工单位出现危险源管控失职的现象,此举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需要。
(三)提高技术防范投入
对危险源的管理同时还需要充足的专业技术的支撑,具体需要从下列方向着手:全面加固施工设施、屏蔽各种危险源、切实地避免施工薄弱环节的出现、精准判定可能会引发危险源的问题并予以有效解决、禁止任何人员接触到已经暴露的危险源等等,需要充分展现出技术防范措施的重要作用。首先,应该深度契合建筑工程施工标准需要,对建筑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源进行精确管控,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其次,建设相应的安全设施,其中主要包含解决安全问题的多种技术设备,包括灭火器、安全绳、消防车等,此类技术设备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融入到危险防控工作中。
(四)对危险源的管理控制方案
首先,建立科学完整的危险源管理规章机制,实行对有关人员的刚性管理,切实地增强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的识别防控,全面增强约束力度,避免危险源对工程安全性造成威胁。
其次,构建危险源管理监督机制,对单位内部的人员进行精确管控,不定期地评定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状况,寻找到管理人员自身不负责的状况,并结合相关规定标准来予以惩罚,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会对施工造成威胁的安全因素,应该及时将其消除,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正常进行。
最后,应构建危险源安全管理反馈体系,对管理中的各种难点问题予以深度分析,此举将会极大程度的地提升建筑施工单位的危险源管理质量,对后续工程项目的正常实行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
结束语:
总之,建筑施工向来都是高风险的工作,其内部安全问题也常常困扰着相关建筑施工企业,为切实有效地避免各种安全隐患的出现,保障每位员工的生命安全,建筑施工单位有必要做好危险源的排查与识别工作。明确并认识危险源将会为后续工程安全进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充足的注意力以及责任意识,解决各种危险源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海军,杨澄宇.基于危险源管理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1):76-77.
[2]郭廷杰,郑志惠,吴志铭.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信息化特性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8):244-245.
[3]龙安宝.高层建筑施工塔吊选型和危险源辨识控制研究[J].建筑安全,2019,34(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