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监视和测量是“新奥法”的设计和建设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隧道信息建设所必需的。隧道施工监测与测量计划设计应遵从现行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设计文件的要求,根据施工开挖揭示围岩地质情况作出适当修正,制订现场监控量测方案。本文探讨了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的重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质量控制
1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设计
1.1确定总体监测方案
依据现行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实施细则,以及相关设计文件关于隧道监控量测的有关规定,确定沿隧道纵向各监控量测断面的总体分布范围的桩号,作为初步监控量测断面的总体布设方案。
1.2监测断面位置和断面设计的合理性
根据实际隧道长度、覆盖层分布、围岩地质和水文条件以及不良地质纵向分布特征,利用隧道有限元分析中的地层~结构模型建立空间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必要时可适当简化模型自由度规模以便于得到合理的计算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得到沿隧道纵向各断面的变形和受力分布规律,以各断面的变形和受力最大值作为特定监测断面的必设位置,以此为基础对比修正上述步骤的初步监控量测断面,得到实际数据后报业主、监理同意并实施工程。
1.3 修正监控量测计划
基于地震反射波或散射波的中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中的一项必测内容,在目前国内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该方法对于掌子面前方围岩或波速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因此,可作为监控量测断面位置的主要依据进行动态修正,从而使监控量测计划更好地符合实际工程需要,同时也更充分地利用隧道现场采集到各类地质预报信息成果。
2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重难点分析
根据工程实践,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围绕围岩的识别和稳定支护进行必要的后施工和测量工作,以确保安全,顺利的施工并优化施工程序的协调性。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监控和测量公路隧道建设的主要困难点。
2.1监视测量点的布局
监视测量是一项常规测量操作,可确保施工期间围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量密度大,测量信息直观可靠,并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测量操作。环境岩石的稳定性,指导设计和施工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开挖方法和围岩等级,将V级围岩,裂缝带和其他不利的地质加宽段放置在5-10 m的区域中,将IV级围岩放置在20-30 m的区域中.Ⅱ,Ⅲ安排围岩30?50m断面,将监测断面设置在巷道入口处,并根据第一段的实际监测数据调整下一段的储藏距离。
2.2监视和测量管理条例
隧道监控和测量建立了专门的测量团队,负责日常测量,数据处理以及仪器的维护和维修工作,并将测量信息及时反馈给业主,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所有掩埋的测量点必须坚固可靠,并且不得随意拆除或销毁。现场监控和测量程序必须精心构建和实施,并与其他建设环节紧密合作。
2.3监视频率
除了参考表1之外,还应将测量间隔时间或环境位移以及球顶沉降频率与表2结合起来,以确定最大测量频率。当施工情况发生变化(在底部开挖,去除突起或临时支撑物等)时,监视频率也应增加。
表1: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监测频率
3 隧道围岩稳定性综合评价标准
由于岩石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围岩的稳定性更加复杂,并且有更多的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经验类比。根据回归分析,位移速度及其变化趋势,隧道深度,开挖尺寸,围岩,在压力,应力和应变作用下获得的实测位移或最终位移,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判断围岩的稳定性。通过测量结果对监视和判断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需要高度重视。
3.1通过隧道的最大位移来判断
测得的位移值不应大于隧道的极限位移,并应按照表3中的五级报警系统进行构造。通常,应将隧道设计的保留变形视为极限位移,并应根据监测结果不断修改设计变形。
表 3:五级报警体系
3.2 根据位移速率判断
如果位移速度大于1mm/d,则围岩处于突然变形的状态,必须加强初始承载力。当位移速度为0.2?1.0mm/d时,围岩缓慢生长。加固准备:如果位移速度小于0.2 mm/d,则围岩基本稳定。上述标准用于测量常见的隧道间隙变形和锚杆沉降,对于不利的地质条件,例如高场应力,岩溶,巨大而可压缩的围岩,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制定标准。
4 采取的主要技术应对措施
4.1非常浅的沉积物和宽范围的技术控制措施
(1)对于左右孔的开挖和支护施工,请严格遵循“隧道施工图设计图”中规定的开挖和支护顺序。
(2)在挖掘结构中,机械和气动镐主要用于直接挖掘。如果采石场需要爆破,则应采用“管道前进,注浆,弱喷,短成像,过早封闭,勤奋测量”的原则,以尽量减少对围岩的干扰。
(3)加强支持措施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4)在初步支撑之后,应将其用作时间的后拱,并紧紧跟随辅助衬砌。
(5)加强监视和测量控制。实施支持后,应及时进行施工监测和测量,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指导施工。
4.2隧道施工程序中相互干扰的技术措施
(1)控制施工阶段和进度。根据隧道的性质和条件,为每个建设项目准备详细的时间表,以便可以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调整和按顺序进行。具体来说:主隧道上楼梯的内部开挖支护比外部开挖支护长10-15m,主洞下段的内部开挖支护比外部开挖支护晚7-10m;下挖支护7.5m;主孔回填混凝土浇筑延迟主孔回拱混凝土浇筑7.5m;根据监测的测量情况,主孔弯曲壁和拱环混凝土的浇筑速度要比主孔回填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慢。在主隧道拱和回填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从出口方向临时进行主隧道下部的开挖和排渣。从入口方向继续进行开挖和排渣。
(2)优化施工计划。使用网络分析技术来创建施工网络图,分离关键任务和非关键任务并优化施工计划。执行并行流程操作以强调协调与协作。
结语:
对隧道施工现场来说,由于地质、水文条件的复杂多变,仅仅依靠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和施工图文件中列出的围岩分级区段是无法满足实际施工需要的,特别是未开挖断面围岩变形和受力情况存在众多未知因素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施工情况、需求适时调整监控量测计划,对隧道施工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兰生.地壳浅表圈层与人类工程.地质出版社,2019。
[2]石东.对某大型隧道工程的监测及结果分析.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101-104。
[3]王占武.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27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