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公共建筑施工中,相关人员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收集各种有效的信息和资讯,掌握混凝土施工的要求与需求,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施工设计与规划。还可在充分的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科学的购入施工设备和仪器,严格的根据工艺流程和施工规范来进行各环节作业。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建筑及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公共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希望能对相关的研究所助益。
关键词:公共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析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公共建筑的建设范围不断扩大、项目数量不断增多,这虽然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混凝土施工技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此情况下,相关人员就必须要对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了解公共建筑的整体建设目标和阶段性建设要求,以全面提升公共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耐久性为目的,全面提升对混凝土材料性能和质量的要求。另外,还需参考一些成功的公共建筑施工案例和经验,及时进行核心技术和优秀方法的引入,不断的进行公共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路径的探索。
一、公共建筑及混凝土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重要建筑载体,包括了汽车站、火车站,高铁、机场等的交通运输建筑;数据中心、通信、邮电、广播用房等的通信类建筑;体育建筑、卫生医疗、科研、教育文化等的科教文卫类建筑;娱乐场所、酒店等的旅游建筑;金融建筑、商场等的商业类型建筑;政府部门办公室、写字楼等的办公类型建筑,以及拘留所、仓库、派出所等多一些开展其他的公共活动的建筑。不同公共建筑的结构、性能,以及施工要求都存在较大差别,这无疑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混凝土施工的整体难度。
在实际施工时,部分的管理人员更加注重于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选择与规划,对施工设计图纸的整体审核力度不足,很容易使后续的混凝土施工过程当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而在具体施工环节也没有对其情况进行监督,只是在施工完成之后进行最终的质量检测,这会极大程度的提升公共建筑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问题的出现几率。有的技术人员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来进行各环节的作业,即便了解了相关的标准和需求,但却未严格的依据施工技术标准和施工流程的进行操作。这会对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的提升和后期应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公共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
(一)材料控制
相关人员必须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多次的审核,科学的确定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数量、规格、种类、性能等的要求,采购人员需根据公共建设整体规划来调整材料采购方案。针对拌和混凝土所需用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需到具有较高资质的生产厂商或者政府指定供货商进行采购,认真查看质检报告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文件,并在双方签订的采购合同当中明确施工材料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另外,针对一些价格较高的材料,可寻找一些具有相同性能或质量的材料进行代替。针对不同批次的施工材料,需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抽查,通过质量检测试验的方式来确定其性能是否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避免因各种不合格的混凝土原材料流入施工现场,而造成整体的公共建筑质量下降的现象出现。
(二)混凝土配比
在进行混凝土拌合时,则需根据工艺要求或公共建设的需求来确定凝胶材料、粉煤灰、碎石、沙、水、水泥等不同材料的占有比例,设计经济合理、可靠的配合比。如果施工过程当中需要使用水玻璃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防水混凝土、保温混凝土、灌浆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塑性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时,需根据其性质来进行原材料的调整,考虑气候、环境、施工等不同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科学调整材料的比例。也可按要求进行混凝土配比材料试验,通过反复的测试和计算来确定最佳配比。
同时,选择专业的混凝土拌和机器来进行搅拌作业,并对所选择的集料或其他原材料的含水量进行测试,根据实际数据来调整水的加入量,科学的控制不同的材料的投入顺序。有效的降低混凝土设计拌和与实际拌和之间存在的误差。在拌和过程中,需采取各种方式来控制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未加入外加剂之前的拌和时间不得低于90s,加入外加剂后的拌和时间必须超过2 min,且需根据实际拌和情况来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混凝土的黏聚性、和易性、保水性。完成拌和后的混凝土需利用专业的车辆进行运输,并根据运输距离和环境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混凝土出现离析或分层的现象。在泵送之前,还需对其的坍落度和其他参数进行检测,达到相关要求之后则可进行下一环节施工。
(三)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相关人员需根据实际的公共建筑施工要求来进行模板制做,依据设计图纸来进行模板的拼接和组装,对其预设位置和规格进行技术复核,符合标准后在进行浇筑作业。浇筑时严格控制卸料高度不得超过2 m,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拌合物的竖向浇筑时,其高度必须低于3m,并选用溜管或串管的方式来进行下料浇筑。竖向结构施工还需在底部填充适当的混凝土水泥砂浆,将其厚度控制在50~100mm左右,并根据实际数据提升坍落度和水灰比。若浇筑中发现预埋件、钢筋、支架、模板出现移动或者变形的现象,则需停止浇筑,并根据相关参数来对其进行调整。混凝土浇筑作业前需结合浇筑面积、工程量、结构特性等,科学的选择自上而下浇筑技术、分层分段浇筑技术、全面浇筑技术等进行施工。分层浇筑时每层浇筑的时间需进行科学的计算和控制,且须低于初凝时间。在温度较低或冬季施工时,需做好相应的加热和保温措施。还需对泌水量和坍落度进行动态化的检测,当出现数据或指标异常时,则需及时的进行浇筑方案或技术进行调整,并及时的对振捣施工点和浇筑厚度进行校正。
(四)振捣
混凝土振捣施工能够使混凝土更加均匀的进行填充,全面提升其坚固性和稳定性。在施工作业时,相关人员需根据实际的公共建筑情况来进行不同规格的器械和设备的选择,根据“快插慢拔”的规律进行作业。振捣棒不得触碰预埋件、钢筋结构、模板底部或四周,其实际位置需与预设振捣点一致,或实际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再按要求启动机器进行振捣作业。对振捣过程中的混凝土状态进行观察检测,当其达到要求之后,可根据预定的轨迹移动到下一个振捣点。若使用分层振捣方法,则需科学控制时间、频率。在振捣3~6h左右,可利用长刮齿进行刮平处理,有效避免公共建设的混凝土施工出现表面龟裂现象。在振捣施工完成后的12h左右,可利用喷水或者覆盖的方式来进行结构养护。当施工环境气温低于5℃时,养护时需采用外加剂添加或蓄热法。其养护周期必须超过14天,并可配合麻片覆盖或草帘覆盖的方法进行养护,从而有效降低混凝土出现开裂或者凝固性降低的现象。
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施工技术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综上所述,相关人员必须要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性全面的了解,充分掌握公共建筑的施工难点和质量问题,科学的引入先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工艺。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和标准来进行混凝土配比的调整,利用专业设备进行拌和与运输,结合施工进度来进行混凝土浇筑设计,以确保浇筑施工环节能够达到质量要求。此外,还需根据施工安全守则和标准来进行混凝土振捣施工,安排专业人员完成各阶段的质量检测和养护工作。这样才能为全面的在公共建筑当中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成辉,洪志全.公共建筑绿色施工技术探讨[J].砖瓦世界,2020,(8):47.
[2]王泽申.探析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927.
[3]赵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砖瓦世界,202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