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各个城市中均建设了高层建筑,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建筑物都对抗震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约束,抗震标准相对偏低,一旦建筑物不具备较强的抗震性能,在遇到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出现人员伤亡事故,所以做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
在我国的一些多震带中,经常会出现地震灾害,进而给建筑结构带来了较严重的损伤,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能,需要做好抗震设计工作。对于建筑结构来说,抗震性能是基本的性能之一,设计人员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对建筑结构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合理的设计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较强的刚度、稳定性以及抗震能力等,尤其要对结构的高宽比进行合理控制,并且遵循建筑结构的客观规律,在根本上预防建筑结构裂缝问题,科学设置防震缝,从而使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1抗震设计的相关内容及要求
对建筑结构性能来说,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其中需要对建筑结构的规则以及对称性刚度的分布情况等进行严格控制,还应该选择合理的结构材料,进而提升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在具体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保证结构的延展性和均匀性,并且对建筑结构的重力,比值以及强度等进行控制,由于地震的影响时间较长,还可能发生多次余震现象,所以应该设置多道防线。根据以往的经验可知,在地震的反复作用下,会使建筑物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出现倒塌现象,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建筑结构受到了破坏,进而无法承受较强的荷载力,因此,具体实施应该对各个构件的强弱关系进行合理处理,从而提升多道防线的抗震效果,进而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2抗震技术的基本理论
当出现较大的地震灾害时,往往会瞬间释放较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以能量波的形式传播,进而传递在周围的建筑物中,使建筑物受到破坏。对建筑物来说,其自身受到的损害程度与建筑结构自身的鲁尼系数相关。若房屋结构具有较大的阻尼系数,可以有效抵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进而有效化解能量波,防止建筑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为了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应该尽量提升建筑自身的阻尼值,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对策
3.1制定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不同的地震等级会给建筑结构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全面了解地震所带来的危害,根据建筑物所在的区域所发生的地震等级进行合理设计,尽可能实现抗震设计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还应该积极利用抗震技术针对各地区可能出现的地震情况作出科学预测,根据地震的影响范围,不断完善建筑抗震设计,进而提升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时,除了要满足设计方案的规范性,还应该在整体上对建筑物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进而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也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3.2完善建筑空间布局设计
3.2.1充分考虑空间结构的均匀性
对于建筑物来说,当遇到地震灾害,不仅会受到空气的冲击力,还会受到地面的相关作用力等。所以,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应该从各个方面的作用力着手,使建筑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且在刚度方面满足相关的标准需求,如果建筑物具有较强的刚度,那么就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抵御水平方向的作用力。
设计人员应该从平面轴出发,在整体上,保证建筑结构的刚度,从而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2.2充分考虑空间结构的简单性
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应该遵循简单化原则,如果建筑结构十分复杂,往往需要考虑的内容也会变得比较多样化,尤其在相关参数进行计算的时候,会给设计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计算量也比较大,一旦发生计算偏差,会影响整体结构性能,所以,对建筑抗震进行设计的时候,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对设计内容尽可能的优化和简化,全面识别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相关因素,并且合理应用先进的技术,对抗震设计进行加固和完善,从而为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奠定良好基础。
3.2.3充分考虑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对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来说,不仅具有较强的难度,还需要对各部分的构件进行抗震设计提升各个构件的抗震性能,进而在整体上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效果。作为设计人员,需要立足于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将建筑内部和楼盖、底层结构等进行有机融合,使建筑物成为有机的整体,即使在遇到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抵抗地震所带来的冲击力,从而防止建筑物的坍塌,对相关结构部件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在整体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3.3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对于建筑物来说,要想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需要做好结构方面的设计工作,在整体上提升建筑物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样可以让建筑物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控,在根本上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规范。对于建筑结构来说,其整体刚度面临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其中施工材料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建筑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刚度,进而影响了结构的抗震能力。但现阶段来看,我国材料市场中存在着各种质量的施工材料,由于材料市场管理比较不规范,进而存在诸多的不足,不少低质量的建筑材料依然存在于材料市场中,一旦将不达标的材料应用在了施工建设中将会对建筑物的结构性能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对建筑整体质量带来不良影响,一旦发生质量事故,不仅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控,尤其要对钢筋混凝土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由于建筑结构的主要组成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所以需要对其性能进行合理提升,从而保证建筑结构的刚度,也让建筑结构,可以有效抵御地震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针对现有的建筑结构应该展开有效的加固作业,由于建筑物类型比较多样化,在实际加固时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建筑物外层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加固方法,根据相关规范来选择适合的加固技术。
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抗震设计方法,我国抗震技术相对先进,能够有效抵抗地震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过,在抗震设计方法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实践研究。作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时,应该全面了解抗震规范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完善自身的抗震设计方案,从而提升建筑物整体的抗震性能,为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可靠保证,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不断提升我国的抗震设计水平,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威.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J]. 商品与质量, 2017, 000(007):31,33.
[2]胡玉超.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J]. 江西建材, 2018(04):37-38.
[3]陈姜温.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J]. 商品与质量, 2017, 000(03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