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遗产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历次讲话——以徽州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6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第6期   作者:魏宇辰
[导读] 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和利用文物的理论。我把它们加以分析,结合习总书记关于乡村发展的讲话,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摘要: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和利用文物的理论。我把它们加以分析,结合习总书记关于乡村发展的讲话,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最后以在徽州乡村做的方案设计作为佐证。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文物保护;文物利用;徽州

一、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讲话
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2016年4月,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3.“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
——2013年11月,习近平对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报
告作出批示
二、习总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讲话
1.“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说
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2013年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听取农业专家、农业主管部门、基层干部意
见时指出
  习总书记对于文物工作十分关心,有过多次重要讲话。我从这些讲话中提取出了“城镇化”、“合理利用”、“相融相通”这些关键词,大胆联想到在徽州的一些所见所闻,认为在城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有很多文物需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这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又找到习总书记一些关于乡村建设的讲话。可见,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乡村文物,符合习总书记对于文物保护和乡村建设的双重期待。
  我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于乡村文物的保护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城镇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农村劳动人口流失,导致了空村、空巢等现实问题。很多农村反而越来越衰败。这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很大的不利。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人的消费能力逐年提升,城市人口对城市的审美疲劳与日俱增。因此,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乡村的文物是当地最良好的旅游资源,它往往可以作为地标或者经典来吸引游客,亦或改造成具有新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比新建成的建筑更有当地的文化符号,更有利于游客体会当地的特色,也为旅游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习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耐人寻味。我又想起清华大学单德启教授说,最终能改变乡村的,一定是村民自己。我觉得他们的话有着相似的内涵。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村民的收入水平是地方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真实写照。乡村再怎么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其中的村民获利。乡村的文物保护和利用,落脚点也是提升村民的收入和幸福感,这是无可争辩的。第二,能把乡村建设好的最终承担者和贡献者是村民自身。只有村民都全心全意投入建设之中,并且提升了自我水平,整个乡村的发展水平才会提高。文物的保护利用
同样绕不开这个点。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愚昧的年代,村民争着砸文物,现在收到了相关教育,开始积极保护文物,这就是一个发展。如果文物利用得好,给当地制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全民更好地投身乡村建设,那么毫无疑问就是成功的。


三、徽州文物保护的一些代表性实例
1.守拙园
        守拙园项目所在地赤岭村(又名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村内现有居住人口 800 多人,大多为陶氏后遗。守拙是基础,要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守拙园也是取自“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之意。
        项目为古徽州历史建筑“异地搬迁”保护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规划依托对陶渊明文化,通过对陶氏文化研究、展示及衍生产业打造,整体布局新巧,引人入胜。停车场正对入口处设置一座“守拙园”石牌坊,朴拙、刚正。石牌坊后设置一座徽州古门楼,并在门楼正对面照壁上雕刻《桃花源记》全文。沿着小溪流而上的窄小静谧的石板路上,横跨石板桥、石拱桥,各类徽州园林丰富了沿路景观。接着步入如镜面一般的天池胜境,天池美景铺面而来,一排徽州古民居顺应天池布局,前店后坊,进退有序,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徽州圆门洞、景墙等进行组合,丰富了建筑空间形式,形成了村落的街巷空间。规划符合“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境。体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鞠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归隐场景。
2.祖源村
        祖源村位于黄山市休宁县。祖源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乡村开发案例。祖源村位于山谷之中,风景秀丽。由于位于山中,交通不便,过去只有古道和山路能步行到达祖源,路途至少要数小时。祖源村旅游资源丰富。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地的古建筑和民房也因为偏僻而保留了本来面貌。当地有古桥、古井、古亭台多处,百年以上的民宅若干。如何发挥好地方特色,保护好当地文物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
祖源村项目的投资人庞总给我们讲了这里的变化,对我有很大触动。祖源村本来人均年收入只有6000元,人们的生活模式就是传统山村的模式,种地一生,到五六十岁便因为衰老和风湿病停止劳动,过着没有盼头的日子。人的眼神是呆滞的,没有希望的。随着开发项目的进行,社会资本注入,祖源村首先开始建设基础设施。盘山公路率先建成,把从山下进村的时间缩短到了20分钟。现代化的供电、供水和排水系统也相继落成,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祖源村现在的旅游产品主打是民宿。有40幢闲置老房被改造成民宿。民宿连成片,统一进行管理。内部设施与城市里的酒店几乎无异。人们的生活被大大改善。村民们逐渐接受了发展带来的好处。民宿项目为当地的劳动妇女带去了相当丰厚的收入。人均收入涨至16000元。村民因为乡村的资源而直接获利,并且通过相关的培训提升了自我,加入到建设乡村的活动中。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乡村文物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
3.潜口镇当铺改造方案
        3.1项目现状
        在对有代表性的乡村进行考察之后,我参加了一个把潜口古镇的旧当铺改造成民宿的方案。本案设计场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村,潜口老街的南侧,属清代徽派民居。潜口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因陶潜曾隐居于村口桃坞,故得名“潜口”。距离场地东南侧约200米处现存有800年历史的金紫祠。
        潜口老街沿途风貌比较复杂,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并存,街道比较狭窄,有比较大的改造空间。场地处在传统民居聚集区。据介绍,老房子之前的功能为当铺,现处于荒废状态。老房子原来靠近老街的部分已被拆除,现为2、3层的砖混房,已看不出原有的图底关系。现存的部分距老街有二、三十米距离,需通过一条巷道才能到达,可达性较差。
        房子现状为五开间两进院落,约一半的屋顶已经塌落。西北侧有一栋老房子,屋顶已经全部不见踪影,仅剩围合院墙。房子的北侧和西侧现状有两篇菜地,围着菜地一圈为一些二、三层的砖混房屋。
       
3.2平面规划——巷陌深处,归去来居
        通过狭小的巷陌进入场地,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桃源般的美景,让游人体会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的意趣。
3.3院落空间组织——三庭两园,别有洞天
三庭为明堂、后院和侧厅。两园为北侧的“游园”和西南两侧的“田园”。
3.4室内设计——书香文脉,复式客居
用足坡屋顶的竖向空间,巧妙设计双层套房,提升居住体验,另外设计有餐厅、书吧、艺术展览,以及室外咖啡厅、露天电影等高体验值功能,为老房子注入新活力,真正地实现古建筑的重生与复兴。
3.5小结
        潜口镇类似的建筑有几十处。它们散布在镇里,都不同程度地破损。它们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是并没有得到利用。我们注意到,我们项目基地旁边就是一个副食品卖部,基本没什么生意,就是一个很多老年人养老聊天的场所。然而就是我们测绘队伍一行,短时间内在那里的消费就高达数百元。可想而知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古建筑资源,会给当地人带来怎样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吴叔明,赵群.古徽州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探索——以黟县守拙园为例[J].安徽建筑,2016(2):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