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公园自身的有利于排水的地形和天然水体来构建完整的“海绵体”,也要注重配合透水铺装、植物配置等人工设计,以期能够高效地对地表径流加以蓄、渗、排、泄。国内外的案例证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园建设,不但能打造出更高品质的生态景观公园,而且还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城市公园建设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栖地;持续性
1导言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建设,既要结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的指导进行,也要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海绵城市公园案例,取其精华,以建设成果显著、节约资源型的优质工程。
2“海绵城市”内涵及发展现状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对“海绵城市”的定义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国外对“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雨洪管理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在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就已经逐渐认识到控制雨水径流对于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纷纷开始了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模式的应用探索,并逐渐发展成为“海绵城市”理论,现在已经形成系统的比较成熟的体系,而且相应的政策法规也比较健全。我国从2015年初公布了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全面铺开,“海绵城市”概念成了我国继园林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的城市理念后出现的城市建设新概念。
3生态城市设计原则
3.1遵循整体性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保证整体性,综合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效益。整个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调,全面调查分析城市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并加以统筹规划,争取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其次要做好环境质量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来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以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遵循经济性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保证经济性。一切的城市规划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城市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划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水平。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遵循经济性原则,积极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提升经济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
3.3遵循共生性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保证共生性。生态系统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多个组成部分,且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惠互利、合作共存。但是换一种角度来分析,这些部分之间也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做好多方面的协调,科学合理的展开规划设计,促进多个系统的共同发展。
4海绵城市理念在公园绿地内的运用
4.1植草沟
在绿地与硬质铺装衔接处均做成植草沟,沟宽1.8~3.0m,断面形式为倒抛物下线形;底部宽度为0.3~1.2m;深度15~30cm。沟形流畅、自然,顺着硬质铺装边缘在绿地内进出有致,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又增加其景观性、趣味性。该植草沟主要功能一是防止雨水冲刷,携带泥土污染路面、广场;二是收集传输雨水,并在地表浅沟中种植地被植物,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入渗、截留、净化雨水径流。
4.2生物滞留带
4.2.1植物滞留带
一定宽度、坡度的植被滞留带,可以通过过滤、截留、吸收等方式将地表径流和渗流中的沉积物、营养盐、有机质等物质去除,使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和毒性降低,是海绵绿地截流、净化雨水的第一道屏障。滨岸带植被因各自生态特点在发挥功能时有所区别,乔木林由于其地下根系较为发达,生物量大,在改善土壤条件方面作用突出,但由于乔木林的枝下高远高于受淹水位,对污染物的拦截效果不及灌木和草本;灌木的枝条成伞型散射状,可在水位消落过程中有效栏截漂浮物;草本植物匍匐生长于地表,可有效增加地面粗糙度,对径流、径流污染物截留效果较明显,且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易管理。将海绵绿地的植被缓冲带分为三个区,三区宽度按1∶3∶1配置。一区种植本土乔木,具有固土护坡和保护水生生境的功能;二区种植人工林和灌木,保证植物多样性,为各类小型动物提供生活场所;三区种植草本植物,主要截留和过滤各类水体污染物。
4.2.2石笼挡墙
鉴于某公园的山片区部分区域山体落差较大,运用植物滞留带无法缓解强降雨对水土的冲刷,同时还必须满足泄水的通畅。为此在建设中,公园片区应用了具有抗冲刷能力强、自透水性、整体性强、施工简单、造价低廉,同时又是生物易于栖息的多孔隙结构的石笼挡墙。公园片区下部为垃圾堆场,地上构筑物易发生不均匀沉降,而石笼挡墙结构整体性好,能承受较大的变形而不致破坏,对变形或弯曲,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当偶然发生地面沉降或地基变形以及地基发生固有的沉降时,在石笼内部形成一种交错拉紧和挤压状态,能适应外部变形不致断裂、倒塌。同时, 如果公园片区落差大,山体汇水面积大,在持续降雨条件下会聚存较多的雨水,若泄水通道不畅而存在较大的压力会造成挡墙破坏。恰恰石笼挡墙本身具有一定的孔隙率(20%~30%),雨水可以自由渗出,可以免去其他类型挡墙排水孔易被堵塞的麻烦,在不设置泄水孔或泄水孔遭泥沙堵塞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墙体破坏,可消除或减少作用在挡墙上随水深变化的压力,有利于垃圾堆填山坡的稳定与安全。在公园片区石笼挡墙建设中,充分利用山体消险清理下来的浮石进行充填石笼挡墙,对现场废弃石料进行了充分利用,并且在自然条件下部分泥土进入石笼孔隙也可自然恢复植被,生态可恢复性效果较好,拦挡工程与周围植被及景观随即融为一体。
4.3生态旱溪
为满足部分山区大面积的汇水、排水的要求,结合山体地形和登山栈道,沿山谷线的方向设置汇水旱溪,实践海绵城市的生态化布局。在旱溪底部模拟自然山谷溪底被冲刷的卵石样式,散点铺设大小不一的卵石,并配置适生植物。当降雨时,从绿地、滞留带、植草沟的雨水汇入生态旱溪,经旱溪变成涓涓细流,减缓水流速度,拦截悬浮物,吸收、渗透、净化水质。并在旱溪流经局部地段结合雨水花园,对雨水进行蓄积、利用。不下雨时,旱溪就像干枯的河床一样,易与周边场地景观结合。旱溪与植草沟类似,适用于汇水面积较大、排水量较大的区域。
4.4湿塘微小湿地
为了更好地收集、蓄存、利用雨水,某公园片区建造了湿塘微小湿地,该小微湿地选址位于公园西北部与旱溪连通,在旱溪的端头扩大湿地轮廓,使水面收放自如,考虑对水质净化的问题,结合水生植物和观赏草,设置生态岛,之间的过渡地带蜿蜒曲折,设置景石、造型树,营造动物栖息地,最终形成集雨水收集、雨水利用、生态栖息、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小微湿地。鉴于小微湿地体量小、水体流动性差,为保证水质。首先在湿地基质上,按照“海绵城市”理念铺设砂土卵石层,过滤净化水质;其次,在湿地内栽植了水葱、千屈菜、黄菖蒲、芦苇等挺水植物,营造湿地生境,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提升湿地景观的效果。
5结语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点。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生态栖地的形成,让曾经在城市建设中消失的自然生物群落重新得到构建和持续,这里将吸引周边的动物进入湿地,并带来新的植物生长,形成新的生态增长点和动物迁徙廊道。另一方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将雨水得到很好的调蓄和利用,减少了绿化的浇灌成本、城市防洪成本、局部小气候得到改良减少热岛的形成,以及让地下水系统得到补充和完善,对人类未来可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紫微,杨阳,谌多.海绵城市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3):91-92+98.
[2]刘瑞菊,黄瑞琦.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53.
[3]吴漫,陈东田,王洪涛,范雯雯,韩鑫.城市公园绿地的海绵化改造策略研究[J].建筑经济,2019,40(0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