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下,中国乡村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而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乡村共享空间公共性的缺失,公共性的缺失使得现代乡村出现了公众参与低,文化发展缓慢等现象。乡村共享空间对村民的物质、精神以及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乡村共享空间的设计塑造以及管理形式上,都应考虑激发乡村活力及村民参与积极性,重塑共享空间公共性。
【关键词】共享空间 乡村 公共文化 公共性 村民共治
一、引言
在当代乡村建设规划中,除了基本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外,用于村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共享空间越来越被重视,乡村共享空间的营造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近些年,中国乡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作为一个提供休息、娱乐、交往功能的场所,共享空间是整个地域环境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因此,共享空间能够成为乡村社会环境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
二、以乡村共享空间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背景
(一)基于乡村规划分散性问题
在乡村规划问题中,需要看到乡村地区分散性和城镇地区集聚性的本质差别,由于长期以来乡村规划缺乏技术支持和专业支撑,相较于城镇而言,乡村的公共空间更加分散,没有规律性,空间服务辐射范围更小,这也决定了乡村共享空间的营造不能照搬城镇化模式来进行。
(二)基于乡村公众参与缺失问题
共享是基于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空间价值观,共享应是从人的分享角度去定义公共空间的内涵,而作为分享的主体,“人”的参与对于共享空间的营造至关重要。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也因此导致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出现。而村民作为使用和分享的主体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和程序上的参与,参与的程度和水平比较低,乡村共享空间原有分享的功能无法体现,表现出共享空间逐渐衰败的趋势。
(三)基于发展理念与文化记忆矛盾问题
乡村共享空间作为一个公共服务以及休闲社交的场所,其公共性的核心应表现在以人为本,共享空间的营造与发展脱离不开人的需求。而在当前乡村共享空间的实践中,共享空间的建设往往脱离了原有的功能要求。
一是政治性的加入,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政治化的特点,它的建设成为政绩表现的形式。这一类共享空间的建设没有考虑村民活动的便捷,初建时人来人往,时间久了,村民对其热情消散,其衰败就成了必然。在我们对衢州市常山县同弓乡的调研中就发现了该地区的共享空间在规划建设后,由于后期管理的缺失,导致共享空间迅速荒芜、杂草丛生。如图1所示。
二是私人化,在当下在乡村庭院的规划中,往往都是一些出于村民个人的意志,缺乏统一的规划,高大的围墙或是独立化的分割隔往往将交流拒之门外,缺乏共享精神。同样在衢州市常山县同弓乡的调研中,我们就发现当地民居的庭院规划自主性强,缺乏公共共享性,如图2所示。
三是文化记忆的缺失,当今乡村共享空间的建设中出现城市化的现象,以城市公共空间为案例,建设大广场或公园,对乡村道路不合理的进行硬化等。这些设计并不适合乡村,而且破坏了乡村原有共享空间的肌理,从而出现了文化记忆遗失的现象。

图1(作者自摄) 图2(作者自摄)
三、乡村共享空间的功能重塑
(一)共享空间人性化的营造
在乡村共享空间的营造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对村民的实际意义,避免盲目的追求个性与新奇。在中国乡村,共享空间一直以来都是村民人际情感的平台,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传播信息、产生人情,建立公共精神。通过人性化的建设,满足村民的需求,吸引村民参与到公共活动当中,做到重新焕发乡村的公共活力。
(二)乡村公共文化的重塑
共享空间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公共性,而在长期的历史当中,乡村的公共共享空间作为村民生活、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往往是乡村公共文化体系产生的源头。在当下,很多乡村都在兴起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文化礼堂建设。文化礼堂的建设不应只抓着公共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充分让村民真正想参与到乡村公共文化的复兴。

表1共享空间功能重塑导图
四、结语
乡村共享空间长久以来作为乡村生活、文化的重要场景,在村庄建设中都发挥着紧要的作用,而当下乡村共享空间公共性的缺失,乡村缺乏活力,精神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所以现代乡村共享空间的营造不仅仅要满足休息、娱乐的需求,还需要在共享空间的建设中寻找乡村公共文化复兴的方法。通过人性化的共享空间营造以及村民共治的方式,重构乡村共享空间公共性,从而逐步解决乡村共享空间的衰败,乡村文化发展缓慢等问题。共享空间的营造无论是对村民生活,或是乡村振兴来说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共享空间的营造对乡村设计而言是一个必然的探索。
论文指导:吴健(副教授)单位:衢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岩.基于乡村公共环境的弹性边界探究乡村社会文化复原力[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07):57-59.
[2]任彦萍.人性化共享空间营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28):15-16.
[3]李红波,胡晓亮,张小林,李智,袁源.乡村空间辨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5):59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