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育综合性较强,而德育是语文教育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行为特质、思维特点以及课本内容,展开相关的德育引导。教师要明确德育的目的,从课本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挖掘,事实上,在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时,沉浸性较强。阅读中的认识与感受,会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探究
引言: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学生通过语文阅读的过程,能够了解一些未知的知识,体验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未曾体验过的情感。应用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在深刻的学习体验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明白道德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在对道德观念的认同中,展开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分阶段展开德育引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整体的年龄跨度上较大,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德育的引导,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展开,德育引导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合。尤其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德育的引导内容需要在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范围内,避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造成的德育工作目标难以实现。
2.要重视德育情感体验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每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感知能力也不尽不同。因此,很多学生很难准确判断是非善恶。教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德育是在学生的内心树立一种观念,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体验中,学生的认知可以与情感结合,认知的印象就会更为深刻,同时由于情感因素的介入,学生能够对新认识的道德观念有更多的认同感。
3.德育与审美因素结合
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道德认识,也能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德育的因素与美育的因素之间具有联系性,通常审美要求较高的学生,会在潜意识中认为道德是一种情感审美的高度体现,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能够认知到各种道德的观念,也能够将这些道德观念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需要采取的策略
1.通过教师示范行为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教师的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属于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为频繁,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多的影响。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我道德能力,应用道德示范的形式,展开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守时的诚信道德观念,按时参与学生的早读引导、按时上课,向学生解释说明守时的重要性。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中,学生会逐渐对教师的意识有所接受,模仿教师行为,树立守时观念。
2.通过学生阅读课文
在语文的学习中,课本中课文的内容较为丰富,教师需要结合课本中不同的课文内容,树立德育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进行分类,对这些目标进行研究,以便于更好地结合课本中的内容。
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出发,德育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各种感受与体验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中更多的趣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从学生与社会相处这一角度出发,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对外部世界产生更多的认识,在树立相关的德育观念之后,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都会更加顺利。教师要分别根据个人道德目标与社会道德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德育观念。例如,在《普罗米修斯》这一阅读内容的学习中,从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提升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勇敢、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面对各种问题,与各种问题进行斗争;从社会道德来看,通过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要让学生树立献身精神与奉献精神,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体是群体的一份子,个体的行为与群体密切相连,在许多情况下,个体存在的价值是通过对群体的贡献来体现的。
3.通过语文学习活动
在上文中,说明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深刻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活动,能够使得学生的体验感更为强烈,德育观念的树立也就会更为牢固。例如,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文的学习难度相对较高,学生没有学习过相关的历史,对与古诗文相关的事件、人物等的熟悉程度不足。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语文课本剧的方式,表演古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其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深刻的体验其中的情感,实现德育教育目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排演有关于此诗作者于谦的课堂短剧,然后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表演,在表演与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浸入式的体验,对其中的情感认知就会更为具体。在这首古诗中,作者不畏艰难险阻,决心保持个人品行的高洁,为国家献身,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中认同爱国的道德观念,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由于课本中的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课本内容实现多种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达成,就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教师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选择具体的德育目标。要对课本中德育的因素进行不断挖掘,从学生个人道德能力、社会道德能力等不同角度,引导其树立德育的观念。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对自我行为的限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向学生做出道德行为示范。
参考文献:
[1]张顺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02):31
[2]郭晶.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02):239.
[3]薛丽梅.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5(28):11.
[4]李晓红.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05):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