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当中,以综合性、通识性来定位该学科,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而在高中教育阶段,信息学科教学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并作为独立课程予以开展,设置有与其他课程相类似的必修与选修内容。由此可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定位模糊以及不明确问题。在多次基层调研以及对信息学科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优秀教师,他们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实用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关键词:师资队伍;活动开展;问题与分析
引言
在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逐渐成为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是我国中小学阶段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负有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责任。
1明确教学目标,实现自主学习
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与能力现状,设定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目标。以小学“花朵缤纷”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花朵获取教学灵感,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花瓣变成一朵花,然后提示学生运用“旋转中心点”“图章”“角度”等功能实现。此外,传统三维教学目标是相互割裂的,没能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的交流及方法的获得有机结合在一起。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的是学生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知识,如何将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学习内容上。例如,在学习“网络故障排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深度学习目标:1.本节课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2.合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互动探究式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体验感,强化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3.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应学会运用形式化的思维去解决,并采用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教学方法设计解决方案。
2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节奏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思维特点,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初中“可视化编程”这节课为例,首先,教师应深入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设计基础学习内容的同时,做好课外延伸和拓展,进行梯度式教学设计。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好项目任务,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独立创设项目,并运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完成任务。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测,教师才能掌握整个教学进度,及时做好教学环节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3按课标要求备好课
在备课活动中着重备课标,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达到要求;备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掌握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备学生,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备教法,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方法。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思想和基本工具的了解和掌握;过程和方法维度,既要重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方法的掌握,更要重视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在信息技术课程整体层面重视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通过规范的目标设计,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初中阶段,课堂教学总体上要围绕“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过程来设计。一是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二是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三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四是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五是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六是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5有效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问题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二是要针对学生前面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问题;三是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续教学有影响的问题;四是要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五是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结语
在新课标改革理念下,学科教学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乐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学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入手,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实践,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将深度学习贯穿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信息技术教学作出科学判断,使当代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兴冶,马颖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5(3):140-148.
[2]沈峥嵘.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9):153-154.
[3]教师[2019]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Z].
[4]教师[2013]13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