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甫胜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445000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教生学”,强调的是以教师教为主,而学生学习为辅。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的被动的接受。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式的发展,必须以提高每个学生综合水平为出发点。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地位,优化运用活动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内在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趣味教学;培养兴趣;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061-02
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运用活动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呢?
一、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中,学生喜欢数学的百分比与其它学科相比是比较低的,多数学生厌恶或惧怕数学,普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乐趣,缺乏探求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事实上,在升学考试中,数学成了筛选学生的“筛子”。要解决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的症结,在新授课、练习课之外开设数学活动课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数学活动课是以应用数学知识为目的,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手工制作,或安排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课,从而以更活泼的形式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化枯燥为饶有趣味。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活动课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独立思考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学会表述、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基本目标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三、开展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的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的之一便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利用制作、剪拼、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创设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用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例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13(J 表示11,Q 表示12,K 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 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当众公布。也可二人或四人进行小组比赛,或进行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提高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课,形成和巩固数学知识,一扫数学课单调、枯燥与沉闷的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2.提升课堂趣味性,构建高效活动课堂
初中生往往都是比较活泼好动的,而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继而丧失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因此,教师需要在原有的数学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尝试着利用数学活动课自由、有趣的特点来提升学生们对数学课堂的关注度。教师在为学生构建数学活动课的时候,为了更好地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入数学活动课的时候就应当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按照学生的兴趣来制订合适的数学活动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上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可以使得学生自主地展开数学知识探究,逐渐了解数学知识,构建更完整的数学思维框架,提升初中活动课堂学习效果。
比如,为了提升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为学生讲解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点以及三视图相关知识以后,设置相关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生活实际中就能够见到的事物,让学生们利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将其转变为平面图形,尝试着画出立体图形所对应的三视图。学生们对将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的数学活动往往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在数学活动课堂上不仅仅十分认真地练习如何将三维立体图形转换为二维的平面图形,即使是在生活实际中,也能够很自然地考虑如何将看见的各种物品转换为平面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
3.布置新颖的作业设计
数学活动课与往常的理论课一样,都应该布置相应的作业以巩固教学内容,教师们在布置活动课的作业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选择较为新颖的作业模式和内容,以此激发学生们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热情,要着重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展现多样化的作业特点;其次,活动课作业不一定与动手操作有关,教师们可以大致分为日记型作业、实践类作业、综合类作业等等,对于一些个人难以完成的活动内容,教师们可以选择日记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们简单地回顾在活动课上进行的内容,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教师们可以按照学生的反馈再次调整活动课的计划。而对于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内容,教师们可以设计实践类作业或是综合类作业,落实到位,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独立完成任务。最后,教师们必须要及时对学生们在活动课上的表现以及活动课的作业做出评价,一方面,评价能够鼓励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未来的活动课程中来,另一方面,评价也能够为学生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做得较好的地方,是推动学生们更好地进行活动实践的一把利器,教师们在评价时可以从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任务完成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们充分地了解自我,提升自我。
四、开展数学活动课的价值体现
1.数学活动课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和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数学活动课教学目的之一便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利用制作、剪拼、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创设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丰富多样的载体,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内涵。通过实践和探索形成和巩固数学知识,一扫数学课的单调、枯燥与沉闷,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2数学活动课体现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它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便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数学知识,使数学变得易学。
数学活动课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老师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识,学习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活动课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讨论的氛围,它必将慢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广林.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8):64-66.
[2]杨德祥.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中文信息,2015,(7):297.
[3]王峰.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9):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