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邬绍枫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教学的不断改革,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也逐渐偏重于综合素质培养方向,在语文课堂所用具有的“语文味”上有所忽略。语文课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要求的学科但是更是一门有关语言的学科,它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载体,也承载了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更是承担了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做到在追求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体现“语文味”。

邬绍枫    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职工子弟第三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教学的不断改革,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也逐渐偏重于综合素质培养方向,在语文课堂所用具有的“语文味”上有所忽略。语文课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要求的学科但是更是一门有关语言的学科,它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载体,也承载了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更是承担了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做到在追求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体现“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味;课堂氛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050-01

        小学语文是打下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既要完成对生字的识别积累,也要养成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除了这些必备的锻炼,“语文味”也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进,教师采用了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如视频、音频等进行教学展示,一方面确实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学生朗诵、品味文章的时间,减少了课堂中的“语文味”。在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下的语文教学追寻课堂中本应具备的“语文味”呢?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
        1.师生互动是课堂上“语文味”诞生的前提
        小学生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与知识水平,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与帮助,这就对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出了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只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积极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让语文课堂上充满“语文味”。
        2.读书声是“语文味”的立足于课堂的基础
        “语文味”最早是由程少堂先生提出的,之后由王崧舟老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语文味”实际上是语文本体的体现,具体体现在“读”、“写”和“品”上。可见,读书声是“语文味”的基础。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味体现在动情朗诵与认真默读的“读”味上。课文中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需要通过朗读课文才能更好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有感情的朗读,一方面能够一字一句的品读作者的用词用语,一方面能够更容易地沉浸于课文所创设的情景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具有“语文味”。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朗诵课文,并纠正发音与断句,也可以带领学生正确的朗诵以创造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3.细读是“语文味”在课堂的延伸
        当学生学会朗读课文之后,就需要进一步的品味才能更深层次的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并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思考课文,品味课文,体会课文的创设情境与表达内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性深入的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在过程中提升语言鉴赏能力,感受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
        二、怎样让“语文味”伴随语文课堂
        1.在思考中探索“语文味”
        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答案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样一问一答的师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学习兴趣,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与同学合作的方式加深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同时可以锻炼“品”读的能力。在这样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高效的理解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能顺利的掌握有效的语文方法,为之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2.在品味中领悟“语文味”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往往会将引导学生正确品读文章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同时会在课程中添加如何赏析课文、品读课文语言等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体会到语言的美,并且感受到品读语言的快乐,激发阅读兴趣。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通过自己的思考概括【关键词】句的作用、内涵,学会并掌握这样的表达方法,实现语文应用能留的提升。阅读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与课文产生共鸣、有所感悟。不论是在教师引导构建的情景中感悟,还是在学生自发思考建立的世界中感受,都是“语文味“的体现,帮助课堂效率的提升。
        3.在朗读中体验“语文味”
        “书声朗朗“是大家对语文课堂的具象之一,也侧面反映了朗读对于语文学习以及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加强朗读需训练来提升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能力,很难通过某种教学方法或者技巧来掌握,必须在不断的需训练中感悟,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己来培养,朗读经典文学作品就是方法之一。教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或者这句话为什么可以表达这样的意思。但是学生想要拥有并掌握这样的语感则必须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获得。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指出,培养语感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带有感情的朗诵。
        三、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基础的培养,在满足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同时不能忘记对“语文味”课堂氛围的建立。在“语文味”的课堂中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还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建处。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引导示范,鼓励学生朗诵、 品味课文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诠释“语文味”,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正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J].小学语文, 2015.
[2]梁龙超.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J].考试周刊, 2016(86).
[3]林晓静.回归语文本身,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J].中华少年, 2019(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