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教学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蒋广昌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教学时应优化教学内容,规范行为习惯;以体验学习为载体,优化教学形式,感悟明理知行,习得方法;优化课程资源,内化道德品质,提升教学实效,为学生在多元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蒋广昌    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第一小学  8444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教学时应优化教学内容,规范行为习惯;以体验学习为载体,优化教学形式,感悟明理知行,习得方法;优化课程资源,内化道德品质,提升教学实效,为学生在多元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046-01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多,有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志力的;也蕴含着丰富的法律内容,同时还有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道德与法治知识包罗万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本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开展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创新,导致教学枯燥、乏味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学科任务不明,课程意识淡薄
        道德与法治课程原本是一門重要的、与学生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呈现课程意识淡薄、学科任务不明的教学现状。
        首先,矮化了道德教育。矮化道德教育,其实也就是弱化了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贯穿于学习的始终。然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矮化了道德教育,教学定位低、目标不清的教学现状,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不足,本着“完成任务”的教育心理随便教教,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难以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应试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本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开展教育,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而笔者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发现: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试化严重,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用教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学方法来上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上,让学生齐读课题,开展填空练习等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背离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初衷,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不消化,影响了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二)忽视学情,教学过程欠优化
        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情,即学生的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结构和能力层级等。充分考虑学情的教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而实际的教学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忽视学情,备课从不“备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忽视学情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掌握不足,教学没有充分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时,因与生活相距甚远而难以充分理解,在整堂课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无话可说,无感而发;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师忽视课堂互动,或者是所设计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提问环节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导致整堂课缺乏灵动性。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误读教材的思想。例如,在“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中,教材编排的宗旨是: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教师的教学则变成了“少用、反复使用水资源”;又如,在“安全地玩”教学中,教学的宗旨应当是:规避危险,安全地玩。而教师的教学则变成了:过度强调危险性,而让学生不玩。这种误读教学宗旨的教学模式,背离了教学设计的初衷,难以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本着“完成任务”的教学心理开展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巧妙地整合趣味教学法,如生活化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故事教学等,都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特点,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可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整合趣味教学法,是一种关注“学情”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趣味教学法的应用,也有助于改变教师学科任务不明、课程意识淡薄的现象,促使教师积极钻研课本教材,本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构建趣味教学的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趣味教学法应用的对策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巧妙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断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的目标。
        (二)结合“学情”,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
        道德与法治原本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针对当前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情”的现象,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巧妙地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现象等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改变过去“假、大、空”的喊口号式的教学现状,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符合“学情”。同时,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很多生活案例的融入,也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化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模式,积极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故事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48-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