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讨论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向春艳
[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初中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适时、恰当地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向春艳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明德外国语学校  444324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初中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适时、恰当地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讨论;有效运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28-02

        课堂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讨论,交换意见,相互启发,探讨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新的大纲和课程标准中,课堂讨论已被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和更新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讨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强有力的挑战,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通过自主能动的研究和探求去掌握知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变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学生灵活主动地在质疑和询问中寻找知识,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运用课堂讨论的重要意义
        1、讨论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孟子说过:“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无法传导。要想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只有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要在组织和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记忆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讨论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要动口,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选择说服别人的方法,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论述为大家所理解和认同。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大庭广众下落落大方、从容不迫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自己,很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讨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着多向交流,这就充分训练了学生理解他人、陈述己见、与人沟通等协作技巧。在讨论中同学问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
        二、初中语文课堂讨论课教学实施中的优化运用策略
        1 优化讨论环节,建立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小组由前后左右同学为单位组成,每组一般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比例配编。小组编排可按两种方式进行:教师分配式———教师把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既可以把不同性别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也可以让每小组中有不同风格的学生。自由选择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平时能相处融洽的伙伴。因为他们互相了解,彼此信任,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所以合作研讨模式在小组内进行,能使学生间交流更顺畅。合作研讨小组和传统小组合作讨论的区别在于,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位发言人发言,学习小组中的优秀生不再成为主角,它让中等或以下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2 优化讨论内容,提高合作意义。语文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课前选准合作讨论的内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知识,它往往值得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印象。难点是因理论性较强,或因距离学生认知水平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进行讨论、各抒已见,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加深理解、化难为易。其实讨论内容的选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中的客观的知识应该排除在外,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带有主观性的、争鸣性的以及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
        3 优化合作氛围。教师精心布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获得一种尊重与快乐的感受,在自主思考、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合作成果。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觉、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因此在小组活动之前,我们要学生具备以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都很重要、都能为小组出力、都有责任保障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才算完成任务,激励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意识。



        三、教师对讨论进程的调控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往往千差万别,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意外”。教师这时就要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采用适当的策略,调控好讨论的进程,变“不利”为“有利”,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下去。
        1.正向鼓励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在讨论中,教师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以真诚唤起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如学生回答得不对时,应鼓励学生再读书,或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再思考。也可作适当点拨。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讨论才会热烈。
        2.延迟结论法。
        在讨论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大胆求异和争论。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切不可过早作结论,以免窒息学生刚刚萌芽出的思维火花。延迟下结论,可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引发更多的独特见解。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论辩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和思维障碍。
        3.存疑探究法。
        在讨论中,教师有时也会遇到难堪的局面,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当堂难以判断正误等。对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能含糊其辞,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一时说不清楚”,并留下悬念,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初中语文课堂讨论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设置讨论问题
        讨论要有质量,首先是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是前提,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拿来讨论半天,为讨论而讨论,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养成学生坏习惯,败坏课堂风气。那么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
        1.问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有些体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那些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最具有讨论价值。例如教学巴金《小狗包弟》时,讨论“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等问题时,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有的老师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只是活跃课堂气氛,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
        2.问题难易适度。 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自然无需讨论。同样,难度大的问题也不宜让学生讨论,会挫伤学生思考、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如有位教师让学生讨论“李白《蜀道难》一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李商隐《锦瑟》一文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这些目前在学术界尚且争论不休的问题,何况学生并不知道两位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寓意和情感,虽经讨论,仍不知道如何做答。像这样刻意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会因问题的艰深而使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所措。
        (二)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讨论应该用在什么时候?简单地说,就是应该用在最有必要讨论的时候,用在“非讨论不可”的时候。
        1.先思考后讨论。讨论是一种合作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首先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一定认识和见解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现讨论冷场、中断,或者讨论质量低下的情况。而且,一些学生可能自己不动脑筋,等着别人给他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学生懒惰、依赖性强的毛病。
        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时机。有些问题适合放在课首,有的问题适合放在课中,还有一些问题,适合放在最后。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只有当学生知道时代背景、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去讨论别里科夫有没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所以这个讨论只能安排在后半段,不可能安排在前半段或者中间部分。总之课堂讨论的时机是根据教学实际来决定,老师灵活安排。
        总之,讨论法既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我们要大胆地、广泛地采用;但又不可盲目运用,不可滥用。只有真正把握好其科学性,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采用它,才能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师生敞开心扉心灵交融、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的平台,让课堂讨论涌动生命的灵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堂讨论方法有利于师生角色的转变,使学生逐渐回归到课堂主体。同时,这种方法是原始学习模式的突破,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在竞争环境中逐渐提高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亮.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年24期.
[2]朱松益.善用方法巧用手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7年A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