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情况与引导方法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陈薇
[导读] 小学数学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基础性学科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逻辑性思维课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清晰的逻辑,这一特殊属性使得数学相对于其他的课程来说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落后于其他的学生,随之便出现了称之为“学困生”的群体。文章主要研究小学生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此次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干预策略,以供相关教学研究工作者参考。

陈薇    广西省梧州市岑溪市第三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基础性学科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逻辑性思维课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清晰的逻辑,这一特殊属性使得数学相对于其他的课程来说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落后于其他的学生,随之便出现了称之为“学困生”的群体。文章主要研究小学生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此次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干预策略,以供相关教学研究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心理特点;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27-02

        关注到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实际情况,相对并不乐观,“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论调在学生群体中此起彼伏。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抗拒、厌恶,甚至还存在对学习感到痛苦等情绪,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逃避行为,导致在学习成绩方面也逐步落后于其他同学,成为了“学困生”。而小学数学又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重要基石,可见,对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从根源上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一) 懒惰心态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上都体现出“懒惰、偷懒”行为。通过对我所任教班级调查所得:63名学生当中,偷懒、懒惰的学生占据全班比例18%。这部分学生在行动上表现如下:当老师在上课时他无心听课,总是忍不住去做一些小动作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或者和周边的同学窃窃私语;当老师点名提问他时,他却紧张的什么也答不上来;对于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会试图寻找各种理由去拖延,实在无法推诿就选择随便应付了事;部分学生甚至直接抄袭别人的作业交差。长期以往,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存在逐步下降的情况。
        (二) 厌学心态
        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接受能力比其他的同学更弱一些,尤其是在课堂练习作业上,面对同一道计算题,他们可能需要花费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种获得成就感变得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困生就会开始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潜意识里不愿意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烦恼和精神压力。他们自身的学习意愿极为薄弱,但是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去应付学习,所以他们即使人在教室,却心不在焉,无心学习。
        (三) 消极心态
        学困生之所以成绩相对落后于其他的同学,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我们经常都可以在课堂上看到小部分学困生埋头苦学,对于数学公式、法则等熟背入流,但是一旦参加考试,他们却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归其根源,主要是因为他们虽能熟背公式,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缺乏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后,就逐渐形成了消极心理。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 利用爱心效应,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俗话说“人来到世界,总有一样生存下去的本领,我们要学会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而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不仅给老师教学教育提供信心,也给学生带来自信。自信是一种能力的心理品质,拥有自信的孩子都相对热情乐观,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也能够敢于面对。但是,就当前我所任教的班级来看,“学困生”存在着相对严重的消极心理。


针对这部分学生,我认为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和“学困生”进行接触、交往,当学生出现消极思想时,找他们谈心;当学生遇到数学难题时,帮助他们一起去寻根问源,理清知识盲点,在耐心的教育中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并看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克服消极心理树立自信。当然,为了能够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坚持好中差学生的搭配,争取做到尽可能的去开展帮扶活动,要求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主动帮助“学困生”;在平时的课堂上,激励“学困生”踊跃发言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鼓励从而加强心理暗示;针对部分学困生擅长的“计算题”“应用题”等,创设条件去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题型中获得信心。
        (二) 激发兴趣,使学困生学习兴趣不“困”
        (1) 创设问题情境。多数学困生性格好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听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在上课时不但要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学困生。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可以结合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的素材设计问题情境,例如我们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一段动画:“一位同学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一周的路程指的是什么?如果在操场的中间铺上草坪,又是指操场的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学困生也变得更乐学、易学。他们会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认知里枯燥乏味的公式和复杂的数字游戏,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2) 作业分层布置。作为巩固课程学习任务的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接受程度不同,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往往愿意接受基础的、相对容易的作业,如果学困生的作业在难度上跟优秀生的作业一样,这样会使学困生出现怕做、厌做和不做作业的抗拒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布置作业,相对优等生和中等生而言,给学困生布置一些较浅显的、比较容易的习题作业,同时帮助学困生在作业量上做出一定的删减,为学困生减轻顺利完成作业的心理负担,这样学困生能更顺利完成作业,渐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
        (3) 表扬激励。表扬与激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都会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和激励。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学会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个有心人,更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也许是学困生成绩细微的进步,也许是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等等,我们都要及时有方法和技巧的当众表扬和鼓励,因为老师由衷的点赞使学困生激扬自信,学习会不断进步。
        (三) 加强家庭联系,帮助“学困生”摆脱心理困境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学困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是“懒惰”。所以,我们必须要多与家长协调沟通,通过微信、电话联系、家访以及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共同帮助孩子摆脱“懒惰”的心理困境。当然,我们在进行沟通协调时,要理解家长们的教育态度,并给予家长教育方法,同时还要委婉提出希望家长能在忙于工作之余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给孩子温暖和关爱,共同做好孩子们的转化教育工作。而在学校的时候,教师自身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这类学生进行辅导,对于孩子们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达到帮助“学困生”从根源去摆脱心理困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寻找有效的干预策略,形成一个“成功—有趣—再成功—再有趣”的良性循环过程,最终积跬步而至千里。
参考文献
[1]莫玉明.学生学困因各异找准方法可解困———也谈学困生的转化[J].考试周刊,2017 (62) .
[2]李新钰.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与学习思维能力培养[J].数理化学习 (教研版) ,2017 (09) .
[3]何昌喜.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探究[J].新课程 (小学) ,2017 (08) .
[4]冯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剖析与转化策略[J].中华少年,2017 (25) .
[5]李海英.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2019 (04)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