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渗透人文精神,让初中语文教学彰显时代魅力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刘晓艳
[导读] 语文是现代教育文化课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各方面文化,了解中国人文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影响学生对待阅读与学习习惯的态度。初中语文并不是仅教会学生学习课本上有限的知识,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考试要领。语文更需要的时拓展更多的文化底蕴,在学习有限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精神层面的认识。而人文素养也时语文教育的课外拓展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将抽象的人文素养的概念具象化展现给学生,让学

刘晓艳    湖北省巴东县京信友谊中学  444300
【摘要】语文是现代教育文化课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各方面文化,了解中国人文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影响学生对待阅读与学习习惯的态度。初中语文并不是仅教会学生学习课本上有限的知识,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考试要领。语文更需要的时拓展更多的文化底蕴,在学习有限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精神层面的认识。而人文素养也时语文教育的课外拓展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将抽象的人文素养的概念具象化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深层面的认识与学习。运用课本知识有效拓展加固学生理解,形成综合意识,鼓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时代魅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19-02

        语文课本知识对初中学生所传递的信息较为抽象,且汉语表达方式含蓄隐晦,要想更好的学习知识,必须有理解层面的提高,需要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的联想到其他有用的知识,那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将体现出来。课本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传递正确的观念,而死记硬背也时语文教育的问题关键所在,学生不理解不清楚其中含义,那也会使初中语文教育的意义大打折扣。人文素养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长握语言环境,理解和认识课本上文章背后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将语文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变得无比珍贵,并且能够让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有内涵的文章,并不能一瞬间就能够快速学习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了解文章主旨与内涵的学习应该减缓,教师在结合语言内容时进行系统分析,利用拓展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利用所学知识,并且在课外图书上能够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那么初中人文素养的教育便是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辨对错。
        一、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丰富的人文素材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三、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要师生产生认同和共鸣,就必须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更别说热爱生活,走向生活,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人生观,世界观的人,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着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这个意义来说,范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更是人文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以情动人的文章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利用它,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忘提高人文素养。应该说作者在课文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体现着人类最普通的情感:致死不渝的忠诚、热情似火的浪漫、温柔似水的沉静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淡泊等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学中特别要做到以下两点:
        1.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和体验
        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倡导、鼓励学生探究。如:《背影》表达的逆境中父子相怜,互相鼓励的精神关怀;教学《纸船》,通过对母爱的感悟,引导学生珍视长辈之爱。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验人文内函。如教学《春》《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春行》等美文,如果让多媒体打出相应的各个时令各个地方的人物景观,把课文内容直观化,就能帮助学生切实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2.开展丰富的活动,感受语文的魅力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尝试后,笔者以为,要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去寻找一个让学生着迷的文化磁场,去为学生酿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氛围很浓的天地。在较多的尝试和寻找中,笔者以语文大课堂作为这个文化磁场的中心,进行有关名家生平、作品讲座、作文讲座。然后在语文大课堂的熏陶下组建文学社。课外,笔者引导学生观看中央十台《名家讲坛》等拦目,以及一系列的电视散文。在加上课文知识的链接和传授,学生感受到了这个文化磁场给予他们语文的魅力。
        四、大力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是学校里最直观的模范,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够堪称学生尊敬的榜样。教师拥有良好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才能发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发现作者的人文意识,进而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如果再加上教师丰富的情感、激情,带动学生动情,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品的情感力量,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必能领略到人文意识的丰富色彩和迷人魅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宗旨就在于通过正确的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以及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从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初中阶段的孩子们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读写能力,也能够对文章进行一定程度的鉴赏,然而,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对作品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仍然还在形成的过程中。正因为如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总之,当下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在初中学习中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兼备为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重任。语文教学中以文章阅读为重点让学生理解剖析所要表达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同时经过教师的引导,更好的发挥出语文本身所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初中语文是在学生判别对错是非的重要时期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及如何正确科学有效的运用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婷,魏小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重建与教学策略 [ J ] .中学语文旬刊,2017 ( 16 ) :12-16.
[2]杨超.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 J ]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