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后习题探析语文要素的落实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唐玲
[导读]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单元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尤其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要素安排在了课后习题中,而且有梯度地呈现,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课后习题,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才能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唐玲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教研室  陕西  汉中  723400
【摘要】“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单元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尤其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要素安排在了课后习题中,而且有梯度地呈现,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课后习题,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增强目标意识,强化训练意识,才能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探析;语文要素;落实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18-01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采取“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排内容,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每个单元,每一课都贯穿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每个单元的若干篇课文大致体现一个主题,但不明确命名。而将“语文要素”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单元导读”或习题设计之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结合课后练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以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的教学为例来谈点认识。
        《小蜗牛》的课后习题,除了识字写字练习外,还有以下几项。
        1.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
        2.在图画的帮助下,你猜出了下面加点的是什么字吗?
        蜗牛    发芽    草莓   蘑菇
        《小蜗牛》是部编本一上语文阅读单元中,围绕“观察”主题编排的一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了4副色彩艳丽、季节特征明显的插图,旨在培养学生看图学文、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本课课后这两道练习都提示了本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一是要图文对照,读懂课文;二是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图画大胆猜测。本课课后练习主要涉及“必需的语文能力”、 “适当的学习策略”两类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这些语文要素相互交融,都应与课文的学习相结合。
        一、借图自主识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学段目标。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运用图画、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能启发独立思考能力。
        1.借图揭题,直观识字。如在开课前,可巧用谜语,导入新课,接着出示小蜗牛的图片,看图说说它的模样或对蜗牛的印象,揭示了课题,随课文题目就识记了“蜗牛”这个词,通过看图,激发兴趣,轻松自然地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也完成了课后部分练习二,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2.借图初读,随文识字。因《小蜗牛》一课,学生本学期第一次接触不是全文注音的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会遇到一些没有注音的生字。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要充分发挥连环画的作用,引导学生大胆猜字。如“发芽   草莓   蘑菇”中的生字,图画已做了明显的提示。可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猜测字义,识记“草莓、蘑菇、芽”,说明这些字都跟植物有关。
        3.借图想象,猜测识字。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借助图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故事中的“小蜗牛爬呀,爬呀”中的“爬”,“快去摘草莓”中的“摘”,“ 树叶全掉了”中的“掉”,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识字,猜测它们的大致意思,这些字就很容易掌握了。
        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样,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认读文中难点句,不仅是本课“借图猜想”生字认读任务的分解,也是阅读方法的渗透。
        二、借图自主阅读
        1.借图读一读,提升诵读能力
        本篇作为连环画课文,全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把课文分为四部分,并为每个部分配上精美的插图,重视图与文之间的对照,以便学生借助图画阅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时,遇到有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出的地方看图猜想,力求做到正确、流利,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其次,了解景物的变化,认识四季时,让学生充分利用四副插图,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2.借图说一说,提升口语表达
        本课主要由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三次对话组成,可结合四季分明的四副插图,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质疑,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说话:用我知道了什么,我不明白的地方是?然后让学生合作对话,交流明白了什么,不懂什么。这样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3.借图练一练,提升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课尾拓展部分可再运用借图猜想,训练学生表达。如可出示表季节明显的文字图片,根据图读准词语,然后看这些景物属哪个季节?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小树的图)下去。最后可出示不完整的句式,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说补充完整。
        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课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尤其借助插图反复地观察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从朗读背诵、理解内容、积累词语、运用词句、拓展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活动形式力求多样。语文要素安排在了课后习题中,而且有梯度地呈现,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课后习题,增强目标意识,把握教科书编者的意图,理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才能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