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讨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向宏福
[导读]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为学生创设了特有的、开放的学习、活动和实践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向宏福   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苏区小学  445803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为学生创设了特有的、开放的学习、活动和实践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15-02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为学生创设了特有的、开放的学习、活动和实践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又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信息化教学则提出: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索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学习情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并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只有重视、引导、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学生的想象思维才会激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缓和课堂上紧张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创设趣味化创新情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动感图文——设置动画效果》一课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给《奥运福娃》演示文稿中的福娃设置动画效果”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故事情节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濡目染,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样,既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重视个性发展,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要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创设新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时,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重视动手操作,引导创新探索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只要我们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首先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画图软件的界面,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了解工具的用途,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我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最终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一幅幅美观、精致、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创作了出来。他们不仅全部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他们来说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学生今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在学习Windows2000基本操作时,教材介绍的是进行菜单操作,在上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操作,用其他的手段进行尝试,这时同学们纷纷试验,产生了许多“创见性”的方法,有些操作还可以自己进行设置,可以用一个键或组合键,学生对他们的发现是惊喜的,一定要珍惜并给予呵护,而不是不理睬,要与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创新。当学生们提出“桌面的颜色能改变吗?”“我不想用这样的光标”、“为什么我的桌面是大图标,别人的是小图标”等诸多问题时,我常说“你想一想、你试一试”,以此打破课堂上我说、学生做的狭隘空间,学生积极质疑发问,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创新活动就变成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
        总之,在信息化教学中,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提供创新的空间,从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出一片新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使用多种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菁:《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人民日报出版社,下卷.
[2]谢幼如:《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2年5月.
[3]李葆萍王迎鞠慧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9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