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多角度探究性导学形式的运用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向宏宇
[导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或合作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备学习数学

向宏宇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民族中心小学  444327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或合作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备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动力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11-02

        数学思维能力,简单来说是在数学学习中所应用的思维方式的总称,主要是将数学所包含的数字及符号形象化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我们要实施主动探求知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通过数字与图形巧妙结合的探究性导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年纪小,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容易退缩。基于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候,可以从学生已掌握或熟悉的事物、图片入手,利用数量关系的思考与空间形式的思考,引导学生将具体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老师要展现特有的数学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比如说,对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长方形事物,如黑板、桌面、书本封面等等,让学生自己用尺子量出不同长方形事物的长和宽,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如此一来,引入具体的事物、实例,化抽象为具体,由具体转抽象,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探究性导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音像及声音结合的、有着生动、形象、具体使用特性的新型教学工具,在日常科目教学中恰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常规知识教学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有着抽象性特点的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有着很强的适用性,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动画、图片、音乐等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直观、简单、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好地阐述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思维方法,使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有效。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多研究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更好更快的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难点和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巧用情境设计的探究性导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你在心中想好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把你心中想的数先加上5,减去3,再乘以2,最后除以2,只要你说出结果是多少,我就能知道你开始时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几,你们相信吗?”学生纷纷回答:“不相信!”“那好,我们来试试看,看谁能难住老师。”学生想好数后开始计算起来。一会儿,生1就报出了结果“6”,我马上说:“你想的数是4,对吗?”“咦,我想的数正好是4,老师你猜对了。”生2迫不及待地喊道:“我的结果是18。”我说道:“你想的数肯定是16。”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算出的结果,我都一一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有个“皮大王” 有意要难倒老师,报出了结果“9999”。他的话音刚落,我毫不迟豫地说出了他心中想的那个数:“9997。”“皮大王”敬佩地说:“老师,你真神!”这时,全班学生沸腾起来了。“老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快把方法教给我们吧!”我顺势利导地说:“同学们,今天你们学会解简易方程后,就知道老师是怎么猜的了。”这时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让老师教给他们猜数的诀窍。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们都引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四、高效运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导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无论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下的数学教学,小组合作模式都是有效帮助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很容易就能完成教学的任务,而有的学生数学能力较弱,他们花费很长时间也没有任何进展。面对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引导学生互相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每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内既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也要有学困生,学困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重点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样一来整堂课下来不仅教学的进度没有耽误,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举例而言:在进行《谁先上场——可能性》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题目“上个星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广播体操大赛,我们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下周学校就要举办4×100米接力赛了,咱们六年级一共有五个班,那么有几种出场比赛的形式呢?有哪些公平的形式来决定出场顺序呢?咱们班第一个出场的可能性是多少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进行合作探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场的方式有很多,每个班级都可能会是第一个出场,所以我们班级第一个出场的概率是1/5,但是出场的形式有很多我觉得还是抓阄比较公平,而有的学生则会说“我们可以通过石头剪刀布的形式来决定出场顺序等等,学生们讨论探究的过程也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开发的过程,等所有的学生都发言完毕之后,小组再就得出的结论与教师一起进行探讨,保证最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辅助教学。
        总之,数学是小学的基础科目,它的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和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切实提升教学的质量,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学习身心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探究性导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贞奎 多种探究活动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学周刊》,2019年,4期.
[2]王宜慎 王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22期.
[3]盛嘉璐 试论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教育界》,2018年,35期.
[4]李艳红 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青春岁月》,2018年,2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