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策略思考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李妮
[导读]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美的感受,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李妮    湖北省利川市凉雾乡凉雾小学  445401
【摘要】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美的感受,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渗入;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46-01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美术教学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 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美术的了解往往还比较局限,这是教师就可以针对那些低龄化的学生,积极拓充他们的课外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有关美术的常识,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构建对美术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控,并且能够改变他们以往对于美术学习的片面看法,即单纯的画画。能够把美术课堂,真正的延伸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能够在细微处去发现美,感受美,这样才是美术学习真正的目的所在。
        例如,在教授“天然的纹理”时,这是一篇小学二年级的美术课文,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于美术还没有形成一个直观的概念,这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他们进行自己的思维拓展。比如,提问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人生经历中遇见过哪些较为漂亮的花纹,或者纹理,可以与大家进行分享。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来展示一些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纹理图片,以此来帮助他们打开自己的视野。
        二、引导学生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只有当孩子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审美观和精明的识别能力;面对—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从而可以达到我们真正的育人目的。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实现祖国腾飞的重任。


少年强则中国强,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美术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制造美和感悟美,完善学生的品格和心性,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三、上好欣赏课,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大家都知道,艺术作品里所蕴含的美,总是比我们生活实际中的美表现得突出,品位高,因此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欣赏,用高尚的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得到美德陶冶,增强学习兴趣。例如 在上欣赏课时,我注重找一些有欣赏价值的山水画,让同学们欣赏、品位。画面上有起伏的山峦、奔流不息的江河,在山与水之间有村庄和房屋,有桥梁和亭台楼阁,还有行人和马车,内容丰富而有生活情趣。如欣赏《漓江落晖》图,画面上奇特的山峰倒映在水中,山连水,水连天,水清如镜,使人心旷神怡,余晖晚照,行船缓缓,水波涟涟。学生尽情欣赏之后,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了美的激情,产生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审美能力。
        美的教育是到处存在的,要扑捉到美,首先得学会鉴赏。有的事物表现的是整体的美,有的是表现局部美,还有的是表现对称美,更有的是表现变化美。这要根据作品的需要正确的选择。在上欣赏课时,我注重给学生指导什么样的事物该表现什么的美,如画蝴蝶则要表现对称美,盆景则表现变化美。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欣赏时就要抓住这一点,掌握不同事物的特点,表现不同形式的美。这样,通过观察记录,才能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创造出不同形式美的作品。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小学生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不能用大人的眼光衡量的。因此,在我教美术时,我尽可能适应他们天性的要求,从不苛求统一的模式。无论是工艺品制作,我都是本着这一原则。只要他们自己看得懂,学得会,画、做起来有兴趣,有创造性就可以。但应明确一点,并不是上美术课我看堆,学生自由玩,而是我在上课时把做画要领和制作方示言简意明地讲给学生听,并结合理论亲笔做画,亲手制作。这一示范活动是师生在艺术与心灵上传递的重要媒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具备极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
        由于小学生们的性格、年龄、家庭影响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就会不同,思维和想象力也会不同。为此,我特别注意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对爱好不同的同学,我采取鼓励发展长处,精益求精的方法。对思維和想象力强的同学,以启发诱导为主,因人而异地教他们把不会的部分画出来,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化主题,就可以搞出有新意的作品。对那些想象力差,喜欢画现成的东西的同学,我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按我示范的方法和步骤去练习做画和制作,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观摹一些有新意的作品,并做以适当的点评,使他们受到一定的启发,提高想象的能力,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创作有新意的作品的方法。
        总之,审美教育就是给学生提供感受、表现、创造美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美术鉴赏、表现、创造的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美术,享受美术的坚实基础。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可以使自身的情操得到陶冶,进而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对其审美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冰 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的策略[J].魅力中国,2016,(5).
[2]周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6).
[3]王峥如 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