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留守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工作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杨秀辉
[导读] 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涌向城市,造成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长。据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我国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约在4390万以上,由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特殊,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内向并且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本文分析了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心理疏导方案,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杨秀辉   贵州省雷山民族中学  5571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涌向城市,造成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长。据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我国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约在4390万以上,由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特殊,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内向并且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本文分析了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心理疏导方案,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高中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73-01

        引言
        留守儿童大多出生于贫困家庭,迫于生计,他们的父母双方会常年外出到城市打工,留下孩子在农村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爱、母爱,与父母见面,可以交流沟通的时间太少,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许多身心问题。他们自卑、消极,甚至出现了厌学等一系列消极兴趣。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亲情缺失
        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只有在逢年过节才有几天的时间可以与父母团聚,因而他们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极度缺乏安全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好,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喜欢与其他人分享情绪,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高中生大多表现出成绩较差,不思进取,同时,由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处于自我保护的形态,不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二)监管教育缺失
        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大多数与他们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有一部分儿童借宿在其他亲戚家。留守高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的年纪,他们对人、对事的情绪态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自我意识向成熟的方面发展,逐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学生对同伴的依赖性增强,不愿意听取父母、教师和其他成年人的意见,抱有与成年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但是,由于高中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的自律意识却无法提高,监管人不能给予及时的约束管教,他律的作用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导致学生纪律散漫,甚至性格偏执,容易做出过激的举动。
        (三)关爱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打工,平时不能与孩子见面。由于自身条件不满足,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和学习生活,父母会产生歉疚心理,并会采取物质补偿,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此一来,容易让孩子养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时生活中养成乱花钱,奢侈的习惯,同时,学生容易养成厌学的心理,产生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读很多的书,没有高学历,却也能在城市中经商、赚钱,一个人的发展不在于是否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在于读书的多少。这样的思想会导致学生没有上进心,学习成绩较差。



        二、对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疏导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来源于生活环境和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他们产生自卑、自私、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让学生通过反思,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以恰当的方式释放不良情绪,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通过一定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对周围人产生信赖感,多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增强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状态。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知识的学习,抛弃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塑造留守学生的坚强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进行人为干预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已经缺少了父母的关怀与照顾,父母不能及时地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监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承担多个角色,除了要做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还要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在学习上积极的教育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在平时生活中要努力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朋友,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多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比如可以定期组织班会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师也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由于不能满足定期见面的条件,教师可多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给予家长一定的管理经验,通过与学生家长的配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保驾护航。
        (三)进行心理辅导
        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利用谈话法,和调查问卷的方式。留守学生大多自卑,内向,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书信、问卷的方式,与学生说说心里话,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书信疏导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上进心理,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集体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克服自卑情绪,建立自信心。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融入班级生活这个大家庭,弥补留守学生爱的缺失,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温暖,同时也能提升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更是一项艰苦、漫长的工作,由于留守高中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很难做到一蹴而就,除了通过我们自身在教育方面的努力,还要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留守高中生的生活、成长,通过教育工作者、社会和政府的多方面关注和努力,为留守高中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心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显明. 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群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思考[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08):55-59.
[2]修云辉.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留守儿童现状及关爱对策研究——以石阡县某幼儿园为例[J]. 才智, 2018, 000(031):82-83.
[3]陆雨芳.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J].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8, 000(004):P.21-22.
[4]马雪丽.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不良情绪现状及教育对策[J]. 教育革新, 2018, 000(001):P.14-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