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倪德玲
[导读] 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 朗读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克服“弱化、边缘化朗读”和“朗读机械化、模式化”问题, 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朗读兴趣,丰富朗读形式,优化朗读方法,注重体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倪德玲   东方市民族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 朗读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克服“弱化、边缘化朗读”和“朗读机械化、模式化”问题, 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朗读兴趣,丰富朗读形式,优化朗读方法,注重体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存在问题 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65-01

        朗读教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通过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文章的言语内容、体验作者思想情感、感受课文的韵味与情调、促进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联系和沟通。但朗读教学现状却并不十分乐观,课堂上的朗读只是用来作为一种形式,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朗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朗读教学,结合朗读教学促进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如今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模式导致朗读失去活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然而作为优良的教学方式的朗读已被淡忘,以“阅”代“读”已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许多教师都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这无法量化无法考核的内容之上 ,还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对文章的精雕细刻上和对“考点”的猜测模拟上。朗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已经长期被弱化、边缘化,只起到了一种装饰教学的作用。何况朗读教学作为考试不考的内容,更加不受重视了。有些学生只阅读考试大纲内指定篇目,更有甚者直接背答案,阅读“功利化” 愈加明显,朗读教学就在这个大背景下“销声匿迹”。长此以往,学生缺乏自我观点和情感体验,失去思考活力,朗读能力缺失,阅读水平降低。从本质上讲,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朗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思考的动力,他们的语文能力及素养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培养。
        2、学生的朗读质量低,教师缺乏指导。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朗读时磕磕巴巴、声音细小、停顿不准确,经 常缺字、多字,很不自然才能读完一段,就算是朗读比较顺畅,也是声音平板、干瘪,没有感情。这样的朗读质量低下,将好端端的文章 读的是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 而教师也不是认真细致地进行点评,仅是以好、不流畅、 课下多读读来评价学生, 朗读教学环节 一带而过 ,课堂教学指导几乎等于零。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不懂如何正确地发声、换气,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什么时候应该快读、什么时候应该慢读,怎样停顿,停顿多长时间等等。 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得不到提高。



        3、方法不当导致朗读效果不佳
        有些教师轻视朗读教学,时间充足就安排一下,时间紧了则干脆免掉,或者以默读代替朗读,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朗读得不到训练,朗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就必然受到影响。还有些朗读方式单调,多为齐读和个别读。在齐读时,如果哪个学生读得和大家不合拍, 教师一般采取的方式就是对其进行批评,而不是仔细分析然后进行指导。朗读指导少,读前不指导,读后不总结。朗读目的不明确,缺少系统计划,随意性大。示范朗读重名家轻自身,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亟待提高,理论建设薄弱等等,这些都是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熟练朗读技能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刘忠云在《浅析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之道》中提到:“朗读训练时要正确处理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几个环节,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 应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进行专门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带读、接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多种。
        2、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大声朗读。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适合朗读教学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可以从少到多,从古代诗词到经典美文,从课内到课外,不断地延伸,让学生既积淀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又提高了朗读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齐读、自读、男女生对 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接力读等,用这些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实现卓有成效的朗读教学。 再次,教师利用范读方式, 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不仅可以感染学生,而且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鼓舞作用。学生也会喜欢上朗读,乐于朗读,继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营造朗读教学的情境
        老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以角色入文以课文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触角,达到师生共鸣,奠定学生朗读的情感基调。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时,笔者面用深情的语调范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笔下春的美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老师也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才能让朗读教学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将自己和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调换,与课文人物融为一体, 进行角色换位的朗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比如在朗读《紫藤萝瀑布》时,笔者通过图片资料为学生描绘紫藤萝 盛开时的漂亮景象,让学生闭着眼睛,把自己想象 成正在欣赏紫藤萝的作者,感受紫藤萝的美丽,感悟生命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睁开眼睛,带着想象去朗读。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这不但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日常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度,将作品的韵律美、情感美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彦敏.语文教学要关注朗读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2).
[2]陈小芳.语文课堂:向着“乐于朗读”出发[J].成才之路,20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