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童话类文本教学方式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武晓飞
[导读] 基于童话类文本在使用的统编教材中所占权重较高,教师需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转变,可以采用合作探讨、想象朗读、情境表演、创编故事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童话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武晓飞   江苏省常州市香江华廷小学  213000
【摘要】基于童话类文本在使用的统编教材中所占权重较高,教师需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转变,可以采用合作探讨、想象朗读、情境表演、创编故事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童话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童话类文本;教学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55-02

        童话类文本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是日常生活中深受儿童喜爱的文本类型。经过梳理,目前部编版一到三年级使用的6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从文体的权重上看,童话类文本的比重过半,这样的编排符合对应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因为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思维到具体运算思维的过渡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童话类文本具有回环反复的叙事结构,形象鲜活的对比手法,活泼风趣的童话语言,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等特点,深受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儿童的喜爱,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需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转变,采用合作探讨、想象朗读、情境表演、创编故事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童话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一、从单一理解到合作探讨的转变
        1.合作提升思考的深度
        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究性。童话故事《兔子的胡萝卜》中兔子、雪人和小鸟的幸福分别是什么?学生初读文章之后很容易找到简单的幸福,单一的幸福。兔子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劳动拥有更多的胡萝卜,雪人的幸福是拥有胡萝卜鼻子,小鸟的幸福就是站在雪人的鼻子聊聊天。他们的幸福就是这些吗?这篇故事向我们传递的幸福是什么?需要小组合作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共享思考成果,理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故事,幸福感上升了一层。这个幸福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通过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研究出来的,这个探究的过程是在乐趣中产生。“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经常渗透学生好学善思的理念,针对有探究性的问题,合作交流,思维共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深度。
        2.合作促进思维的广度
        童话类文本的教学不再是让学生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只认识文本中有哪几个人物,人物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而是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点燃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才能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做法深入理解,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成长成熟。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再次独立阅读童话类文本遇到一定难度时,前面合作交流的经验会被唤醒,会将课堂中学到的方式方法迁移到现在的文本中,促进学生理解新文本,培养逻辑思维、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从一般朗读到想象朗读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不是在做平面移动。学生的朗读,更不是小和尚念经,需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儿童天生就是善于想象的,和成人世界固话模式相比,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1.想象心理,揣摩主人公情绪
        《狐狸分奶酪》的教学中,狐狸帮小哥俩分了几次奶酪,我们可以重点品读第一次分奶酪的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二到六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狐狸的话和哥哥弟弟说的话通过指导读“这时有只狐狸跑了过来”,学生感受狐狸假装好奇和热心。再指导读熊弟弟回答话时的为难和着急。想象狐狸第二次说话的样子(笑了笑)。学生表演“笑了笑”的表情,发现和狐狸的“笑”有什么不一样。再请学生猜一猜狐狸这时的是怎样想的。通过三轮的揣测,学生领悟通过想象人物心理,想象朗读的教学策略。
        一开始,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指导狐狸是狡猾的,能从第二小节的这个句子感受到狐狸来者不善,但是部分学生可能一开始理解不够到位。抓住“笑了笑”这个词语,教师先让徐色恒自己做一做平时笑的表情,然后再联系上下文体会狐狸的此时的内心活动,揣摩狐狸的狡猾心思,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品读人物的个性品质,也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了。这样踩准学生思维发展的落脚点,将学生的思维从表到里,从他到己发散开来。
        2.想象画面,渗透情景化朗读
        《纸船和风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情境,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课文。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范读“纸船飘哇飘,飘到小熊家门口”这时可以让学生评价教师读得怎么样,猜想读得好的秘诀是什么,然后再指导朗读时,要眼中有画面。让学生猜想纸船飘哇飘时,老师会看到什么,重点凸显:随着溪流,纸船慢悠悠地飘着的样子。学生自己读的时候也会尝试去想象,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借助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巧妙地将朗读方法中的想象画面渗透到教学之中,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关注句中的重点词语,还能将重点的词语转化成画面,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朗读能力。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有了第二小节的学习经验,请学生想象画面,说说小熊乐坏了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再来引导学生读书时除了静态的画面感,还可以有动态的画面感,如想象小熊的表情、动作和声音,从而感受到他的快乐。顺水推舟,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想象画面的经验,继续强化这种学习方法,并能根据学情,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想象,让小熊的形象变得形象、生动、立体、丰满起来,如此的有血有肉,如有身边的小伙伴一样真实可感。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水到渠成,朗读起来也会有自己的理解,更会变得有滋有味。
        3.想象语言,填充文本的留白
        童话类文本的学习通过品读语言感知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喜怒哀乐,抓住文本的留白之处或将叙述之处进行想象,学生将人物的对话进行补充和创编,人物的形象立刻立体丰满起来。
        《三袋麦子》文中描写小猪的话只有两句,不足以把小猪迫不及待想吃馒头和烙饼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猪,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猪心情、行动,小猪的形象变得丰满立体,语言生动形象。
        三、从分角色读到情景表演的转变
        1.个性化的理解
        《三袋麦子》每个人都体验一下小动物的心理想法,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演出来,然后再来交流在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中,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学生的感受不在只停留在表面。逐层递进,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化体验,达到个性化理解文本。
        2.真实化的体验
        语言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在言语的场域里练就的。课堂上,教室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演,充分地展开学习的过程,突破表演的难点,否则以讲代替学生去演去感受,再有趣的文本,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从自身的角度看待他人,都能看清他人的长处与短处,唯独在看清自己方面需要在不同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优势,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演过了,看过了,笑过了,评过了,内心和思维都得了满足和释放,此时,无需老师讲授,学生的已经用体验感受到了,这是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3.创造性的演绎
        扎实有效、多种多样的导学方式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紧密相关。这种演绎方式及要求对内容熟悉,有要求个性的表达,既能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这种方式不仅是在发展语言,更实在有意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聚焦在创造性的演绎上。教学中提供以演代讲授的教学策略,由易到难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创造性演绎的能力。
        四、从复述到创编故事的转变
        小学阶段,能最大限度激发儿童想象的能力,培养他们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建构创造力为核心的素养。
        1.畅讲童话
        《风娃娃》这篇童话中“转动风车”“吹动大船”“吹跑风筝”这三件事是详写,而且结构都是有章可循的,都是按照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的顺序来写的。这篇童话的训练点之一就能根据提示讲讲这个故事,提示是风娃娃来到田野。风娃娃来到河边。风娃娃来到广场。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讲述故事,做到情节和课文基本一致,表达清楚。讲童话的体验固然重要,听别人讲童话的体验和评价的学习过程也非常重要。
        2.续编童话
        相反,在《风娃娃》这篇童话中,“吹跑衣服”“折断小树”是略写,气候的一个省略后也点明了风娃娃可能还帮了其他的倒忙,留给了儿童足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儿童创编童话提供了机会。有了前面三个详细故事的结构化的学习,向学生展开想象,创造一个或多个风娃娃可能还做了什么坏事的故事,给了孩子支架支撑,孩子的兴趣浓厚,会将风娃娃在平时生活中出现在我们身边发生事情编到故事中。
        创编童话让儿童幻想自己的世界,打量这个世界的美好,用温柔的目光、舒适的方式和亲切的口吻去体会当下的生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童话类文本的育人价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想象朗读、模仿讲述、情境表演、创编故事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迁移实践、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思维力,生成语用动力。
参考文献
[1]应紫庭; 马进.童话类文本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解蔽.文学教育(上),2019(11).
[2]应华慧.回归童话的本身——小学语文童话文本教学的现象叩问、文体审问与策略追问.教育观察,2018(12).
[3]丁美君.小学语文童话类文本的基本特征、教学价值与教学策略.江苏教育研究,2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