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意满心:让人性更丰富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沈园园
[导读] 感恩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血淋淋的真相却告诉我们:感恩教育的缺失,总有一天会狠狠惩罚在父母身上。因此,学会感恩,加强学生的“孝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路径是巧借教材明“孝心”;开展活动传“孝言”;创设时机行“孝举”。

沈园园    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感恩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血淋淋的真相却告诉我们:感恩教育的缺失,总有一天会狠狠惩罚在父母身上。因此,学会感恩,加强学生的“孝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路径是巧借教材明“孝心”;开展活动传“孝言”;创设时机行“孝举”。
【关键字】感恩;孝心;孝言;孝举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83-01

        感恩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物欲膨胀、价值观扭曲及虚拟世界的冲击,孩子中普遍存在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的。须知学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良好的教养和优秀的品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去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报效祖国。面对今天的孩子,我们如何唤醒感恩的心,培养他们的孝心呢?
        一、巧借教材明“孝心”
        “孝心”教育应该借助教材,回归课堂。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认为,所有的课堂都应该是道德的课堂,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是道德的教师。由此挖掘教材感恩教育元素是应然选择。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各个年段都有家庭教育的单元。低年级强调对家人和家庭爱的情感,如(一下)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10课《家人的爱》。中年段重在培养学生对家长爱的理解和对家人爱的能力,对家庭历史的了解。高年段则强调家庭民主和家庭和谐及家风。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例,教材通过《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家庭的记忆》这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并且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回报父母。
        语文教材里也有很多关于说感恩,言孝心的内容。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好这些文本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说恩情”“诵读诗文传恩情”“问卷调查知深情”“敞开心扉写孝行”等活动认识到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
        古诗词中也藏着孝心。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流传千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赏析诗词学生也能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份牵挂。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是孩子永远也报答不了的。
        小学各科教材中,都有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编写,各科教师都可以充分挖掘,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道德品质和感恩教育,让学生真正感悟孝敬父母和长辈是做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二、开展活动传“孝言”
        组织活动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继课内学习后,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等道德情感。如从身边寻找一些有关孝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评议孝事,体会如何用实际行动报恩,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尊敬长辈,树孝德、育孝心、见孝行,并引导学生爱他人、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
        1、“孝心”故事会
        心理学家认为,客体的可接近性容易引起少年儿童的模仿。


为了增强榜样示范的效果,我利用一则公益广告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个小男孩看到劳累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家后,给姥姥洗脚,陪姥姥说话。于是,他也偷偷打来一盆水,端到妈妈跟前,轻轻地说了句:“妈妈,洗脚。”这让疲惫不堪的妈妈感慨万千,也让学生对这位孩子敬佩不已:小小年纪,如此孝顺,如此懂事。在此基础上,我发动学生询问长辈,查阅资料,收集孝心故事,举办孝心故事会。“羊儿跪乳,乌鸡反哺”教孩子懂得明白孝心是真理和天性;“曾子孝父”使学生知晓孝心是传统美德;“孔融让梨”使孩子懂得分享;“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让孩子懂得关心父母,爱在细微处;《朱德总司令孝敬父母》《陈毅外长看母亲》《争孝》等让学生深为感动,受益匪浅。故事会激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悟到“孝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诗”“歌”演唱会
        “诗言志,歌抒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和演唱会,在声情并茂的咏唱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还可以利用晨读等时间让学生读唱“孝心”诗歌,让“孝心”教育渗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除此之外,利用黑板报,班刊等阵地,树立学生亲眼目睹“孝星”形象,以其人其事引导学生从“明孝理”到“传孝言”,促进情感升华。
        三、创设时机行“孝举”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个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为使学生懂得的“孝德”转化为自觉的“孝”的行为习惯,应抓住各种教育的良好契机精心设计各种孝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在亲历中形成孝心。
        1、亲情作业
        为使学生更加亲近父母,了解父母,更能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学习“孝言孝举”。如起床问声早、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前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就餐让座位、吃菜让佳肴、看电视让频道、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等等。
        还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并感受父母生活的艰辛;观察并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产生自己也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的欲望。教育学生关心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力所能及地为家里做些家务;感受自己也是家里的一分子,为承担家务而快乐;父母劳动时,能主动想到“我能做点什么”。教育学生在家养成“大家分享才快乐”的饮食习惯,知道谁更需要,谁最辛苦,谁有病痛,谁没回来,就给谁留下应有的一份。从这些细节人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例如班里A同学,原本是个很叛逆很任性的孩子,通过“亲情作业”,他变得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了。在家校联系平台上,他妈妈这么说:“我的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如此乖巧懂事,我真高兴啊!感谢学校老师的孝心教育。”
        2、孝心节日
        节日,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培养学生孝心的良好时机。我们希望,父母也给自己过个生日,让孩子知道爸妈也有生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生日是“母难日”,千万不要忘了感激母亲。父亲节和母亲节也是培养孩子孝心的极好机会。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应引导学生为父母长辈以及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孝敬的事,说一句祝福的话,制作一件表孝心的小礼物等,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情意与行动,并体现孝道的社会化价值。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孩子真正学会了感恩,拥有了孝心,成长过程中就增添了一股无形动力,进而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