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孝德文化建设与育人效果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陈长富
[导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德育创新。我校结合德江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德江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打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提倡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以孝为先,立德树人”教育模式。
 贵州省德江县复兴镇梅子完小  贵州省  铜仁市  565211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德育创新。我校结合德江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德江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打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提倡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以孝为先,立德树人”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校园;校园文化;德育
       
       
引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力开展德育是小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基本阶段,他们在此期间获得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和认知将对其终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至关重要的教育机会,通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及其对小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差距,在各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很成熟,再加之小学生本身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社会经历和视野比较浅显,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很容易使小学生树立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学阶段基于立德树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须的。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教师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树立榜样,并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根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二、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首先要讲孝悌,其次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尚有富余精力,读书多做学问,强调的是把孝放在第一位的。教育的“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字,强调学校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孝,然后学习文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说的是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教化都是由孝派生出来的。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孝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尚的思想品德源自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只有内心具有深厚民族认同感的人才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都是培养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者基于共同的诉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配合,发挥出“1+1>2”的效果。同时,我校十分注重劳动文化的传承,通过“爱学校”“爱父母”等活动形式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致力于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切实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光荣,这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这样崇德尚学的校园环境,孩子们更乐意接受德育熏陶,并在生活中自发地实践运用,以此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的目标。孝是德之本,德是人之魂。“夫孝,德之本也。”这句话出自《孝经》,是《孝经·开宗明义章》,也就是第一章最核心的一句话,其实也是整部《孝经》最核心的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立足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培育新时代好少年,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在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并掌握心理调节技术。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课程倾向,然而这只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一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大量死的心理学知识,甚至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词和文章来以备考查,而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基于生活经验的经验型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型,更不能通过记住一些死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行考查甚至是荒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避免这种倾向,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并适当地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要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相关活动。
        (三)营造家校互补的教育模式
        小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一般是6个小时左右,再出去周末以及法定节假日,他们的在校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待在一起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应形成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家校之间勤于沟通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良好途径。
        (四)开设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手段
        学校立足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学生德育教育缺失。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孝字入心入脑。学校先后开展两届孝德文化艺术节。学校根据班级年级特点,分别以“行孝班”“孝悌班”“孝诚班”“贤德班”为班级名称,每个班级根据班级主题文化开展活动。每学期在在教师中评出“校园十佳孝德楷模”,在学生中评选出“校园十佳孝德之星”。学校编写《孝德香满园》校本教材。把《中华孝道》定位学校的校舞。以少先队活动室为主阵地,学校校园广播站开展“好人好事”、“文学星空”等栏目丰富学生的德育生活。学校打造“三名”(名人、名师、名生)工程,挖掘从梅子完小毕业的校友邱茂峰博士,简器江专家作为校园名人,本校县级骨干教师为名师,本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名生,为学生寻找榜样,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墙宣传教育新阵地,通过图文并茂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校园无闲地,处处育人,校园无闲事,事事育人。
        结束语
        德育与校园文化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道德素质,更影响着校园的整体风尚。积极落实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更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培育出“内外兼修,知行共美”的阳光少年!植树植其根,育人育其心。复兴镇梅子完小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继续以“以孝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为办学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办学行为引领,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学校办学行为准侧。
        文化育人,思想树人。相信复兴镇梅子完小一如既往坚持“以孝为先,立德树人”培育一批又一批有孝德文化的梅子人。
        参考文献:
        [1]周桂林.浅谈新时期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