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同性影片的反叛与隐秘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孙倩
[导读] 本文通过分析同性影片《断背山》中导演李安创新式的创作手法与饱满充盈的思想内涵,在整体概述了作为同志电影的独特立意的基础上,剖析了其中的“去酷儿化”、隐喻与象征。影片通过展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背景,突出了作为同性在整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哀与凄迷,同时也更为意在表达导演李安内心的反叛精神与隐秘风格。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  日照市  2768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同性影片《断背山》中导演李安创新式的创作手法与饱满充盈的思想内涵,在整体概述了作为同志电影的独特立意的基础上,剖析了其中的“去酷儿化”、隐喻与象征。影片通过展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背景,突出了作为同性在整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哀与凄迷,同时也更为意在表达导演李安内心的反叛精神与隐秘风格。
        关键词:同性电影;李安;酷儿化;恐同;好莱坞电影
       
       
2015年6月26日,美国高等法院的9个法官以5:4的投票结果承认全美境内的同性婚姻合法,这一判决让美国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队伍,把北美变成地球上唯一一个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大陆。然而在五十年前的美国,同性婚姻合法是那时的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正是因为如此,每个行业的人都努力用自己领域所能带来的影响来改变现状。著名导演李安就曾拍摄过一系列同性电影,《喜宴》、《断背山》和《制造伍德斯托克》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酷儿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酷儿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的。对于一些人来说,身份是表演性的,是由互动关系和角色变换创造出来的。《断背山》的“去酷儿化”就表现在导演李安的反叛意图上。在两位主角经历相恋相离再相遇直至最后生离死别的过程中,李安选择了淡化因为取向问题而产生的与外界之间的冲突,把同性恋情产生的冲突更集中地表现在了两人的内心深处。这种创作手法,既是一种反叛,同样也是一种隐秘。反叛的是,李安打破了传统同性电影一味追求强烈戏剧冲突的风格,没有单纯地表现同性恋情与世俗的冲突,也没有对同性身份做出一个直接体现,而是在弱化身体的基础上,将剧中的情节更为突出在情感方面,以此来形成一种抽象意义的、普世的爱。这恰恰也是其隐秘之所在。
        导演李安在拍摄手法与隐喻上,也体现出了他反叛与隐秘的一面。《断背山》在拍摄的时候以一种可以隐蔽的方式来淡化弱化男主角的身体的角度,降低同性性关系给大部分观众的冲击。在整个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大幅削减同性恋性爱场面,而且有意识回避直接、具体地再现同性恋身体和性欲。即采用低调的灯光、背对人物的摄影角度、大景别构图以及偏冷的、非饱和的色调等。看《断背山》的时候,无论是苍茫的群山蔚蓝的天空数不清的羊群还是杰克与恩尼斯后来的分别又相遇,整个影片的画面基调给人的感觉都是一种空旷的,压抑的,略带文艺性风情的。然而看完之后,细细回忆之下,对每一帧画面除了惊艳还是惊艳。李安对镜头的把握真的是细腻到了极致,无论是杰克嘴角勾起的轻佻笑容还是恩尼斯一直压抑隐忍的面庞,他都把两个年轻人之间那种欲说还休的感情拍的恰到好处。
        在剧情的延展方面,李安导演也向人们呈现了他的反叛与隐秘。在选题方面,同性题材是容易出彩和比较吸引大众眼球的,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段似乎正常却又并不寻常的情感发展路线。在情节上,导演刻意淡化了两位主角的性别,着重强调的是一段普通的爱情故事——一段普通的浪漫。艾尼斯与杰克就如同普遍的恋人一样,经历相识相知相爱与相离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勾起所有人对爱情的认同感。

这正常的恋爱模式,使得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哀婉低回里,将故事的重心放于生活的变迁,时间的推移之上,以此达到导演期望的情节张力。艾尼斯不是有什么生活的人,讷于言辞,平静隐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从没有想过要离经叛道追求什么想要的生活,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生活一眼望到头,但他并不为此抱怨。只是他低估了自己对杰克的爱。因此一边惯性让他做出决定,一边出乎意料的悲痛便涌上来才发现分离如此难以承受。影片的结尾,艾尼斯将衣柜打开后,他的格子衬衣包裹着杰克的蓝色夹克,他眼含泪光说:“I swear.”他发誓的,不只是他会守着这座断背山,更是坚守他与杰克的感情,相信所有经历过爱情的人看到这里都会为之动容。由此便可以看出,在题材是亮点之外,李安并没有像以往的同性电影一样强调性别的概念,这正常的罗曼史情节也是其含蓄的重要体现。
        白先勇曾称《断背山》为“美国式的孤寂,中国式的缠绵。”导演李安本人正是在中西方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在纽约大学进修期间,他充分接受西方电影技巧,用一种隐约的批判观点表达属于他的个人自由追求,由此建立与传统华人文化的全新的沟通桥梁。这种风格在影片《断背山》上尤为体现。电影一开始映入眼帘的便是成片成群的羊,牧羊的壮丽景色在美国西部草原风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恬静舒适,镜头跟随羊群穿越丛林、山坡、树木、河流,这场景宛如传统中国画一般,令人心生平静既恬淡又美好。在这种映衬下,美国的西部不再是粗犷奔放的代名词,而代之以中国古典的世外桃源,诉衷肠的台词由此就显得多余,而让牛仔的含蓄与中国人的温文尔雅融为一体,以此达到一种更完美的结合。两位主角之间爱情的开始和结束都深植于西部那些崎岖的峭壁和山崖,在攀上徒直漫长的山坡后,一个转角之后便是万里长空,在那里他们分享过成群的野牛、绵羊、熊和牧狗,还有那让人停止哭泣的日出,从旷阔的天空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
        《断背山》是一座里程碑,它是好莱坞第一部撕下蒙在同性爱情上扭曲面具的作品,它关于爱,关于那种绊着、隔着、藏匿在内心深处的爱,是一部关于理智与情感、梦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迎合与反叛的影片,同时也极为值得令观众回味和深思。
       
        参考文献:
        [1]罗伊·格伦德曼.评《断背山》[J]. 世界电影,2006(05).
        [2]哈里·M·本肖夫,西恩·格里菲恩.什么是酷儿电影史[J].世界电影2008(4):13.
        [3]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6:643 -644.
        [4]乔安·哈罗斯,马克·贾柯维奇.大众电影研究[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195.
        [5]约翰·斯托里.文化原理与通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3-144.
        [6][美]安妮·普鲁克斯,李二仕译.《〈断背山〉:从小说到电影》[J],《世界电影》.2006年第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