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叶笑华
[导读] 本文着眼于近几年乡村振兴发展视域下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进行阐述,探究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联性,发掘以往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探究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希望能够对在乡村振兴的同时推动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浙江省天台县非遗中心  浙江省  台州市  317200
        摘要:本文着眼于近几年乡村振兴发展视域下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进行阐述,探究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联性,发掘以往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探究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希望能够对在乡村振兴的同时推动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前言
        随着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越发地受到人们关注,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就成了近几年基层非遗工作者、乡村建设者们思考的核心。
        一、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联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城市和乡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在这一“大融合”背景下,既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1]。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以往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大都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驱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够有效的提升地方文化和凝聚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具备地方特色的乡村文明,稳定乡村形态,为后续乡村的振兴奠定基础;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能够激发乡村的经济价值,转变传统乡村以农业为经济来源的单一经济发展形式,进而推动乡村的发展、振兴[2]。
        二、原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
        纵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历程,虽已经获得了较多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较短,导致其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乡村主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全面。比如,在很多乡村由于保护工作时间短,宣传、普及尚不到位,导致民众还没有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继而影响了实际振兴视域下的非遗保护效果;其次,部分非遗项目缺乏传承人,一方面是老旧传授思维的影响,只在家族内部传授甚至传男不传女;另一方面是部分非遗项目经济效益低,自我养活困难,年轻人对这类技艺的学习缺乏兴趣,导致一些非遗项目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最后,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严重的过度开发解读问题,严重影响群众对于非遗文化的接受程度,影响这一文化的保护发展。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举措
        为了更好的开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深化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群众作为非遗保护的践行人,群众对于非遗保护的意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视域下非遗保护的效果,由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这一视域下的非遗保护过程中,非遗保护工作者应侧重对非遗知识普及、价值的认识、精神的培养,使其能够将更加科学、开放的思维融入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去,以此实现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保护的目标[3]。
        (二)构建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的非遗保护已然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于这一领域的保护需求。所以,在未来的非遗保护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应凸显自身在岗位职责领域的优势,积极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地方非遗保护体制的构建中来,将更加科学、针对的保护机制、举措渗透到实际的非遗保护过程中去,提升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此同时要多渠道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文化礼堂”“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实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遗保护。
        (三)思考非遗表述方式,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保护
        针对以往非遗保护过程中的过度开发问题,非遗保护者们则应针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表述方式进行转变,结合实际情况、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非遗表述模式,提升群众对于非遗保护的接受程度,推动构建“非遗保护——非遗产业”的方式,凸显非遗保护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力,帮助乡村获得更好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悠长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由此,在现阶段乡村振兴视域下妥善解决原有非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凸显非遗保护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就成了未来乡村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红飞.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潮州“大吴泥塑”为例[J].农业展望,2020,16(01):116-120.
        [2]林舒斌.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歌仔戏为例[J].学理论,2019(11):116-117.
        [3]于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