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阴影下音乐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林峰
[导读] 学生在延迟开学返校后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适应困难、安全感缺失、过度警觉、焦虑和强迫行为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的课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从师生关系、音乐审美功能、音乐实践活动、挫折教育等方面探讨疫情阴影下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
 福建福州金山中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学生在延迟开学返校后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适应困难、安全感缺失、过度警觉、焦虑和强迫行为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的课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从师生关系、音乐审美功能、音乐实践活动、挫折教育等方面探讨疫情阴影下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健康
       
       
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如下的阐述: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能承受挫折;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思维正常发展,并能激发创造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阴影下返校,心理上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可能在情绪、认知、行为上会出现变化,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防护工作。如何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教育性、协同性等特点及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个性品质中特有的优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成了音乐教师面对的新课题。
        一、建立良好、协调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课堂教学只有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如果教师上课实行家长制的做法,喜欢自己说了算以个人为中心,动辄板起面孔大动肝火,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恐慌心理,另一部分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久之易使学生产生恐惧、自卑、冷漠、忧郁、失望、焦虑等心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自私、狭隘、独断、暴戾的思想,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师生关系。和谐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就象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教师,学生都愿意和教师接近,期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谐、协调、友善、宽松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平稳的情绪,对实现理想抱有乐观的态度,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努力形成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教学更加精益求精这一师生互动正效应。
        要建立上述师生关系就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如教师精心备课,了解、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保持良好心态,课前对学生笑脸相迎;采用“咨询”、“征询”、“建议”式的课堂提问;改善教学环境,精心布置音乐教室。“范唱”、与学生一起参与音乐剧的角色表演。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
        (一)在合唱、合奏和合作学习等集体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当今学生大多是在缺少集体气氛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缺少与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同伴进行交往的锻炼,往往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他人的习惯。

双亲过度的关心与期盼,使他们滋长依赖性,缺乏独立性,造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感,在心理健康状态方面表现出自私、不愿与人交往、缺乏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导致难以融入社会。
        而让学生参加合唱、合奏和合作学习等集体活动正是矫正这种不健康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学校里组织歌咏比赛、器乐合奏、艺术节汇演等音乐活动都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这种“集体活动”的组织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有共同的目标。在具有共同的心理凝聚力的集体中,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将音乐感觉建立在群体共同心理感觉这一基础之上,来训练节奏的统一、声音的和谐、音高的准确、情绪速度的一致等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维护合唱、合奏在旋律、节奏、速度、音色、力度、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就象个人无论生活在什么时间、地点都必须有自己的位置、必须恰当地嵌入社会一样,合唱、合奏群体不仅可以使个体成员体会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更能体会到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最终体会到只有集体的团结协作和个人的努力有机结合,才能唱、奏出优美的作品。合作学习中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帮助;组组之间的比赛、观摩、评价等等,音乐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认识、融通、了解和与人群啮合的锻炼。那种共沐身心愉快的欢乐气氛正教师是为他们构建的完善、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那种在合唱合奏中每个人凝神聚力、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境界,就是学生所需要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音乐天地里实践:如设计制作歌曲集、为国庆节《祖国情》歌会定节目单、了解公共场所的音乐设施、认识了解国粹京剧、组织同学音乐会或家庭演出、出版音乐小报、设计一组音乐医疗菜单、开展“云”“在线”声乐比赛。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
        三、尝试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形成健康心理品质
        在音乐课审美性质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如识谱、演唱、演奏等技能和各种音乐知识等,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劳动。学生在练习中遇到音准难以把握时,会出现生理疲乏和心理烦躁,导致歌唱或演奏质量停滞不前。教师除了技术上的指导外,还要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使他们正确地面对所遇到的困难,知道必须调动意志、毅力等心理进行互补,协同攻关。当他们克服困难后,他们就会体验到获得成功后的快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小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手段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质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树立全面的心理健康观,又要摆正教学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加自觉、更加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于教学实践中,在音乐课的内容选择、教法设计、兴趣引导等方面挖掘心理健康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