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生舞蹈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廖萍
[导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倡创新,努力打造创新性社会,由此可见,创新已不单单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的个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以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其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尤显重要。因此普通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是当代高校舞蹈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倡创新,努力打造创新性社会,由此可见,创新已不单单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的个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以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其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尤显重要。因此普通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是当代高校舞蹈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舞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0引言
        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普通高校舞蹈课程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舞蹈文化的重要路径,是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承载者”。普通高校的舞蹈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同时还能够在舞蹈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因此高校舞蹈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舞蹈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培养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社会发展背景下,创新已经“占领”促进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持续的源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我们可见,科学技术亦然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国家频频颁布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各项举措,对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人的意识能动性可以改变其行为。重视对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舞蹈老师要善于将舞蹈创新思维运用于高校舞蹈课程教学中。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演艺术,从舞蹈作品的编创、排练、舞台效果展示到最终的舞蹈演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融入编创者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效的高校舞蹈课程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创新力及对舞蹈的审美能力。
        2当前现阶段高校舞蹈课程教学现状探析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高校舞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参与舞蹈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舞蹈艺术的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领略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当前许多高校的舞蹈工作者已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充分认识到创新力在课程教学中的推动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舞蹈课程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尊重舞蹈课程教学规律认真授课,一方面充分展现舞蹈本身的艺术风采,激发起当代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舞蹈编创实践活动,强化对大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3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3.1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参与舞蹈课程教学活动的学生始终能感受到老师所给予的学习关爱,唤起学生与舞共情,进而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舞蹈思维状态,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设置特殊的教学场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想象,敢于创新,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勇于创新的人才。
        3.2营造富有舞蹈意境美的教学情境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动态”艺术形式。舞蹈课程教学以“动”为主。通过身体动作语言与舞蹈专业知识的创造性结合,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与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枯燥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无法激发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同时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易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于“板硬”,使课程教学过程变得沉闷而缺乏“活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开“小差”…,这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无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对学习舞蹈艺术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舞蹈工作者,要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积极营造课程学习的特殊“情境”,以唤起大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力。只有当参与者真正融入自己喜欢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产生浓厚的个人情感,从而唤起对舞蹈学习的兴趣,进而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提高自己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创造力与创新力。
        3.3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是一种具有变通、独特的创新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高校舞蹈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想象与创造的动态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对舞蹈展开多方位的探究。例如在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各个民族的优秀舞蹈剧目或舞剧作品,观看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从丰富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入手,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增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爱上民间舞蹈课的热情;另一方面,多角度感受体验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动作特征及音乐、服饰特点,理解其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4结语
        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高校舞蹈课程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创设营造出富有舞蹈意境美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爽.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39(20):158-159.
        [2]王永燕.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艺术评鉴,2018(20):145-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